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誡伯禽書》:中國第一部成文家訓

俗話說,“人必有家,家必有訓”。

家訓,又稱家誡、家範、庭規等,是指家庭或家族中長輩對子孫的垂誡和訓示。

家族為了維持必要的宗族地位,就擬定一定的行為規範來約束家族中人,這便是家法家訓的最早起源。

從先秦到明清,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家訓很大一部分是為政者教育子孫如何修身做人、立身處世、為官從政的垂誡,從中可以彰顯出為政者的官品與官德。《誡伯禽書》就是這樣的一部家訓。

《誡伯禽書》的作者是周公,周公歷經文王、武王、成王三代,既是建立西周王朝的開國元勳,又是穩定西周王朝、促成“成康之治”的主要決策人。那麼,《誡伯禽書》又是緣何而來呢?

周武王滅商後,把周公封在了魯地,但周公因為輔佐朝政,沒有就封,而是讓兒子伯禽代為就位。《誡伯禽書》就是在伯禽去封地之前,周公告誡兒子的一段話。

《誡伯禽書》把如何從政提到“王家”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首開中國古代仕宦家訓的先河,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成文的家訓。

《誡伯禽書》的主要內容:往矣,子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之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夫此六者,皆謙德也。夫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謙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紂是也。可不慎歟!

周公,清人繪。

從這部家訓,既能看出周公對兒子的諄諄教誨,更能體悟出他的為政品德。

第一,禮賢下士、尊重人才。

周公曾為見賢人而“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周公輔佐年幼的成王建設國家,恢復生產,制定國家發展規劃,敬德保民,明德慎罰,製作禮樂,鎮壓反周勢力,消除周邊隱患,安撫商朝遺老等等,可謂政務繁忙、日理萬機,就連洗澡都有人打攪。古時候男人頭髮長,周公握著溼頭髮從浴室跑出來,接見完了,又回去接著洗,所以一沐三握髮。甚至吃飯也在處理政務,吃一口飯,不等嚼完又得吐出來,因為又有客人來求見了,所以一飯三吐哺。後世一些有志向的政治家,也以周公的精神勉勵自己。如三國時期的曹操在《短歌行》中有“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詩句,就是以學習周公吐哺的精神,抒發自己思賢若渴的心情。

第二,謙虛謹慎,謹言慎行。

謹言慎行是指言語行動要小心謹慎。作為領導者立言當慎,不僅僅是威嚴所繫,更重要的是關乎社會成本。《禮記·緇衣》記載說:“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於言而慎於行。”說的是,君子用言論來引導人們,用自己的行為來阻止人們的不良行為。所以,君子講話一定要謹言慎行,行動一定要考慮後果。這樣,百姓就能出言謹慎,行動小心。除非時機成熟,勢在必行,但凡涉及全域性層面的政令都要慎重。朝令夕改,必然會引起社會執行機制和軌道的轉換以及黎民百姓行為和心理的調適,而轉換和調適的過程,都要付出一定的社會成本。

周公諄諄教誨侄子成王、兒子伯禽,務必要養成勤政愛民、謙恭自律、禮遇賢才的作風。

據《尚書·無逸》記載,周公教導成王勤儉執政時說:“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後來成為諸多帝王教育後代不要貪圖安逸奢華生活的名訓。周公一再告誡成王要修己敬德,防止驕奢淫逸、重蹈殷商失德亡國的覆轍。周公早就意識到國之隱憂不在當前而在後嗣。他對成王的教育,既包括治國安邦才能的培養,也包括個人品格的塑造。在他的教育下,成王終於成長為一代明君。伯禽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沒過幾年就把魯國治理成了民風淳樸、務本重農、崇教敬學的禮儀之邦。

(作者為中央黨校教授、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