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旦生五子”倆皇帝仨太子,兄弟情深家和國興,這個皇家值得稱道

前文我看到了唐中宗李顯一家的淒涼落幕,與其相反,弟弟唐睿宗李旦一家的命運好得出奇,他五個兒子,兩位是皇帝,三位是太子,且兄弟情深,絲毫沒有皇家的嫌隙,更不用說骨肉相殘了。

這個情形估計讓李顯在地下捶破頭:我那四個兒,連一個給我祭祀的都沒留下,兄弟你咋就這麼命好呢?

李旦其實有六個兒子,第六子李隆悌早逝,不在討論之列,其餘五子分別是:

?長子宋王李憲,又名李成器,追封“讓皇帝”;

?次子申王李撝,又名李成義,追封“惠莊太子”;

?三子唐玄宗李隆基;

?四子岐王李隆範,又名李範,追封“惠文太子”;

?五子薛王李隆業,又名李業,追封“惠宣太子”。

李旦沒有嫡子,兩位皇后都是追贈的,這就意味著長子李憲可以佔據接班人順位的頭把交椅。可問題是,老三李隆基勢力太大,連老爸的皇位都是靠他賺來的,哥倆一個合法不合情,一個是合情不合法,怎麼辦?

估計李旦體味到了當年曾祖李淵的痛楚。

可是玄武門喋血的事件並沒有發生,這個功勞要歸於李憲,他主動站出來放棄儲位之爭,併力挺弟弟李隆基:

“儲副者,天下之公器,時平則先嫡長,國難則歸有功。若失其宜,海內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死請。”

因此,李隆基的皇位有大哥李憲的一半功勞。這就是他死後,李隆基稱之為“吳太伯”,並追贈他為“讓皇帝”的原因。

當然,李憲生前的待遇也無人能比,李隆基隔三差五就到大哥府上宴飲,還常常留宿在宋王府。宮中前往宋王府送禮品的宦官,一點都沒有斷過,這些禮單每年累積起來竟有數百頁。

李憲送葬的那天,李隆基親筆寫下一封飽含深情的書信,隨著李憲一起下葬。那天天降大雨,李隆基令皇子在泥濘中步行數十里相送。

李憲聲名放棄儲位之爭時,李撝也同時發表支援李隆基的聲名,因為按序齒他也是李隆基的哥哥。

或許你認為他的表態有點多餘,以他的實力和出身,根本不具備競爭力,其實不然,只要是皇子,即便成事不足,敗事還是綽綽有餘的。

後來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爭鬥,李憲和李撝都被太平公主當宣傳工具,以證明李隆基的地位不合法。虧得二人並沒上當,同時姚崇、宋璟更精明,提前將二人外放做刺史,絕了太平公主的陰謀。

這位申王爺的生母叫“柳宮人”,乃前宰相柳奭的孫女。柳奭即高宗李治的王皇后的舅舅,想來這位柳宮人應該是受累於柳奭,被罰入宮中為奴的。

因此李撝出生時,武則天想棄了他。正巧萬回法師在,老和尚說:“這孩子是西域大叔精投胎,能護佑兄弟們。”

與其說是李撝能護佑兄弟們,倒不如說是萬回大師有意護佑李撝。李撝終其一生逍遙自在,連神仙都饞得直流口水。

李範此人比較有才華,他勤奮好讀,工於書畫,結交了一大批文學之士,包括《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何監”原型賀知章,還有王維、李龜年等名士。

武周時期,宮中從民間收集了一大批孤品名畫,張易之派人悄悄臨摹,把真跡偷走。神龍革命後,這批畫落到了李範手中。不幸的是,李符一次火災燒光了這些真跡。

先天政變時,李範以左羽林大將軍身份,追隨李隆基誅殺竇懷貞和蕭至忠,為消滅太平公主之亂立下大功。

李範這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他唯一的兒子死得太早,沒給他留下後嗣。

李業自幼喪母,由王賢妃撫養成人,後來李業對這個養母非常孝敬。李業還有兩個早逝的同母妹妹,她們留下的孩子都由李業撫養,李業對外甥們視如己出。

史書上記載了一個神奇的故事,說有一年李業病了,唐玄宗聽說後愁得睡不著覺,一夜過來頭髮也白了,面容也蒼老了。好容易打了個瞌睡,神奇地夢見一個藥方。於是用這個藥方給李業調治,居然病情得到了好轉。

李業跟大哥一樣多子多福,兩人各為絕嗣的李範和李撝貢獻了一個過繼子。

總之,這哥四個一生享盡榮華富貴,沒有經歷任何磨難。作為皇家弟子,權力鬥爭是他們擺不脫的魔咒,比如李顯的四個兒子,或主動或被動地掉進陷阱,落得李顯這一門僅剩一個孫子。為什麼李旦就那麼幸運,難道真的如萬回大師所言,有“西域大叔精”護佑?

當然不是,命運都是人掌握的。

首先,兄弟四人頭腦清醒,都主動與政治保持距離。

其實這哥四個也擺脫不了政治利益的糾纏,也時刻面臨著被捲進漩渦的危險,只是他們都憑藉智慧躲過了。

比如李憲和李撝,就差點成了太平公主的工具,如果他們稍有點野心,就難免飛蛾投火。回想一下李顯的兒子李重福,就是因此走上了不歸路。

最典型的就是李範,他結交名士其實就是在走鋼絲。不過李範很聰明,他不亂結交,比如像王毛仲這樣的位高權重者,他就避而遠之。比人說他清高,我認為他是拎得清關係,結交文人雅士不犯忌諱。

他們一邊遠離政治紛爭,一邊不斷催生李隆基的兄弟之情,兩道防火牆,你不得不說這哥四個才是歷史上最智慧的皇家子弟F4。

其次,李旦言傳身教,對兒子們的正面影響不可忽視。

一人聰明或許是個體差異,幾個兒子都這麼聰明那就不是偶然了,這一定跟他們的成長環境有關。我覺得李旦的人生態度,對他們的影響很關鍵。

李旦跟哥哥李顯一樣,一輩子兩次坐上龍椅,不一樣的是,李旦其實很抗拒皇帝這個職業,若不是身邊的勢力推動,他更願意當逍遙王爺。這或許跟他強勢的老媽有關,也跟他經歷了高處不勝寒的體驗有關。

即便當了皇帝,李旦也想著早點逃離,因此復位後他僅僅當了兩年皇帝,就匆匆禪位於李隆基。

李旦的謹慎自保,不可能不影響兒子們。我們讀四王傳,你很難找到能抓住他們把柄的地方,自我保護意識已經深入他們的骨髓。

最後,有李隆基這個寬容孝悌的兄弟,是他們的幸運。

唐玄宗李隆基對兄弟和兒子們的態度反差很大,他可以一日殺三子,但對兄弟們卻真的做到了友愛和信任。

其實對四王的小報告一直沒有停過,但李隆基一概不信。比如李範結交名士,很多人拿這件事做文章。李隆基僅僅將幾個名氣稍大的官員貶抑,卻公開宣告:兄弟之情是天性,誰拿這件事牽強附會說事我都不相信。

有一次李隆基病得很重,李業的小舅子韋實和殿中監皇甫恂“妄言休咎事”,皇帝快嚥氣啦,咱得如何如何,諸如此類。結果李隆基病好了,立馬有人來打小報告,於是韋實被處死,皇甫恂被流放。

這事把李業和王妃韋氏嚇得半死,韋氏乾脆穿上了罪服,等著官府來抓她。李隆基果然召見了李業,李業趴在殿下不敢起身。李隆基親自下得臺階,攙扶其弟弟:“我要是猜忌兄弟,老天都會怪罪我。”一句話說得李業熱淚盈眶。

其實李隆基不光對自家兄弟好,對宗室子弟都相當優待,這一點我們還是要為他點讚的。

總之,在閱讀了李顯一門四子八女的傳記後,我們是憤怒的、壓抑的、哀嘆的,而李旦四子的故事確實讓人欣慰,讓人溫馨,也讓我們看到了皇家子弟難得的那份親情。

《新唐書》的贊寫得太好了,我以此為本文的結束語:

“中宗失道,身為母廢,妻所弒,而四子皆不得其死,嗣亦不傳,殆天穢其德而絕其之,何耶?彼固自絕於天云爾!睿宗有聖子,一受命,一追帝,三贈太子,天與之報,福流無窮,盛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