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歷史上亡國之君的命運,一代更比一代慘,主要是由這個原因造成的

我們先來看秦朝之前的國家。當時的亡國之君雖然失去了國家,但不會失去尊嚴。

商湯在俘獲了歷史上第一位亡國之君夏桀後,並沒有殺死他,而是將其流放到了南巢。此時的夏桀身邊還有侍臣,可以說基本上是保持了貴族的生活待遇。

商朝的亡國之君商紂王,由於性格剛烈,最後自焚了。如果不死,下場應該和夏桀差不多。周武王在嘆息之餘,還是將他的兩個兒子武庚和祿父封為了諸侯,擁有自己的建國權。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雖說戰事頻繁,不斷有諸侯國被滅,但勝利者對亡國之君一般也都還是以禮相待。

就拿最著名的吳國和越國來說吧,當年勾踐在滅了吳國後,並沒有想殺死夫差,他原本是想將夫差遷到越國的東部邊陲去,然後再給個一百戶用來養老。可人家夫差自己羞愧難當,選擇了自殺。

雖說到了秦朝,秦始皇的後人基本上都被殺光了,可是秦朝之後,善待亡國之君的作風又再次復興了。

比如說漢朝的亡國之君漢獻帝劉協,死的就很有面子。

當年曹丕稱帝時,劉協很是識時務地親自“勸進”,明智地配合曹丕完成了所謂的“禪讓”儀式,從而使曹丕避免了篡位的惡名。事後曹丕待他也不薄,封他為山陽公,食邑一萬戶,仍可以使用漢朝天子的禮樂,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地位要在諸王之上。劉協就這樣安穩地當了14年山陽公後,得以善終。其死後不但被諡為“孝獻皇帝”,甚至還被以漢朝天子的禮儀葬於禪陵。

另外像三國時期蜀國和吳國的末代君主劉禪、孫皓,也都差不多是這樣的命運。

接下來就是曹丕代漢自立的“禪讓”劇本,被後世依葫蘆畫瓢照搬了十餘次,像什麼西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大宋等等,都是按照這個套路來的。

最初大家也還規規矩矩按照劇本來辦事,亡國之君都得到了善終,可到了南朝宋主劉裕這裡,就開始變了。

本來東晉的亡國之君司馬德文也很識時務,直接將皇位禪讓給了劉裕,劉裕也照常按照歷代的規矩來辦事,給了司馬德文一個爵位。可壞就壞在,一來劉裕是個市井無賴,根基太淺,當時的士族根本就不是真心擁立他的;二來稱帝時,劉裕都快七十了,而司馬德文才不過三十六,這讓劉裕很是不放心。

於是上位沒多久,他就對司馬德文痛下殺手,將其全族差不多誅殺殆盡,從而開啟了後世屠殺亡國之君及宗室的先河。

像南朝的齊王蕭道成逼劉裕重孫子劉凖遜位,蕭道成的後代蕭寶融禪位於梁王蕭衍,蕭衍的後代蕭方智禪位於陳王陳霸先等等,都是這個做法,絲毫不差。

不過被直接殺死,算不上亡國之君最悲慘的下場,還有更慘的,那就是備受勝利者的屈辱折磨,而後才死去的。

這其中的典型代表當屬北宋的徽宗、欽宗兩位皇帝了。當年被流放到北方不毛之地後,徽宗在惡劣的環境中患了重病,雙目失明,忍受了九年的俘虜生涯後才悽慘地去世;至於欽宗,則更慘,在冰天雪地裡足足受了35年的罪,才在絕望中死去。

那麼對待亡國之君的態度為何會發生如此巨大的反差呢?

一來,在秦始皇之前,中國社會一直都是貴族社會,“禮”才是政治的最高原則。對於貴族們來說,勝利是重要的,但風度更為重要。

二來,就是中國歷史的核心也在悄然發生改變:皇位的爭奪者從平民階層開始轉向了流氓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