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夫差明明能消滅越國,卻遲遲不動手,原因在於這三點

春秋戰國有許多對不可調和的世仇,比如晉國和楚國、燕國和齊國,吳國和越國也是其中之一。

公元前544年,吳國主動進攻越國,局面處於絕對優勢,可是吳王餘祭不小心被戰俘刺死;

公元前510年,吳國準備大舉進攻楚國,為了解除後顧之憂,就先向越國下手,又佔據了數城;

公元前506年,吳國動用全國之兵,攻陷了楚國都城郢,恰恰這個時候,越國出兵偷襲,導致吳國錯失吞併楚國的最佳時機。

吳越兩國的矛盾真正惡化是因為吳王闔閭,公元前496年,闔閭帶著孫武和伍子胥攻打越國,卻被勾踐擊敗,自己還中箭不治身亡。

公元前494年,夫差打著為父報仇的名義,再次興兵伐越,這次勾踐沒有聽從范蠡和文種的勸阻,結果戰事慘敗,不得不退守會稽山。

《史記》記載,吳王病傷而死。闔廬使立太子夫差,謂曰:“爾而忘句踐殺汝父乎?”對曰:“不敢!”三年,乃報越。

可是夫差並不罷休,繼續乘勝追擊,攻陷會稽城,還圍困了會稽山。勾踐瀕臨絕境,在范蠡、文種的建議下,不得不向夫差投降。

兩國近百年的仇怨,以當時吳國強大的軍事實力,完全可以消滅越國。可是夫差沒有下狠手,而是同意了勾踐的投降。

《史記》記載,“吳王不聽,聽太宰嚭,卒許越平,與盟而罷兵去。”

二十年後,夫差為他的心慈手軟付出了代價,越國在勾踐的帶領下推翻了吳國,而夫差也悲憤自殺。

令人疑惑的是,當初夫差明明有實力消滅越國,卻遲遲不動手,要不然也不會淪落到家破人亡的地步。

其中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主要有三大因素。

第一條:稱霸中原

春秋末期,晉國發生內亂,六卿相互征伐,導致實力大減,周圍小國紛紛觀望;

齊國也不比晉國好多少,齊景公漸漸老去,姜氏面臨被日益強大田氏取代的危險;

近鄰的楚國剛被吳國攻陷都城,元氣還沒恢復,正需要時間休養生息。

這些傳統強國都處於衰弱期,正是吳國爭霸中原的最佳時機,如果等到他們一一恢復過來,吳國再想進軍中原就幾乎不可能了。

對於夫差來說,一個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一個是隨時都可以解決的問題,這種選擇題並不難。

第二條:得不償失

越國不是宋國、魯國等富裕的諸侯國,它地處蠻夷,文化和經濟非常落後。

如果夫差滅了越國,不可能殺掉所有越人,所以還需要派兵駐守。

此外,還需要加強管理和建設,這個成本並不小。可是越國貧窮,賦稅並不多,對於吳國來說得不償失。

可是,如果夫差不滅越國,只是把他變成吳國的附庸國,不需要投入,也不需要太多駐兵,每年還能收穫不少的貢品。

兩者比較一下,夫差並不難選擇。

第三條:勾踐聰明

勾踐是歷史上少有能夠隱忍的帝王,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秘訣。

夫差接受勾踐的投降,後續的防範措施並沒有放鬆,他回國之前,在越國安置了監督官和戍守軍隊。

在吳國,夫差也沒有放鬆警惕,把勾踐盯得死死的。

可是勾踐太聰明瞭,也非常能隱忍,把自己完全隱藏起來,做牛做馬沒有怨言,甚至做出許多常人無法做到的事,比如吃翔。

這種日子持續了兩年,讓夫差認為,勾踐就是一廢物,所以才肯放他回越國。

夫差是春秋末期的霸主,在當時那種環境下,他的選擇並沒有錯。如果沒有上帝視角,你站在他的位置,應該也會做出相同的選擇。

夫差唯一的失誤,就是遇到勾踐,這種極度能夠隱忍的帝王,歷史上又有幾人?

在某種角度說,夫差的失敗並非人力,而是天意。

(參考文獻:《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