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神農氏是教民種植五穀的帝王,但他是怎樣獲得種植知識的?

神農是我國古代神話人物。他的部落以農業為主,稱“神農部落”。神農經過辛勤的努力,掌握了種植五穀的技術,並把這一技術教給了人們,使人們學會了如何種植糧食。

神農的出現,從根本上解決了人們吃飯的問題,結束了一直困擾人們的衣食不定的時代。隨著人們建屋、生火、馴養家畜、部落婚嫁等生活習俗的出現,我國開始進入了農業社會。

在我國夏王朝建立之前的上古時期,人們共同勞作,互相幫助,收穫的果實大家均分,而且感情也像兄弟姐妹般的親切。在當時,維持生計的必需品主要是獵物和植物果實。隨著人口的增長,需要的食物越來越多。可是,天上的飛禽越來越少,地上的走獸也越打越稀少,所得的食物就難以果腹了。

怎樣才能解決人們的吃食問題呢?有一個人為此苦苦思索著,他就是神農,也就是後人所稱的“神農氏”。

神農氏是遠古時期的一位帝王,是“三皇”之一。因為他的部落生活在姜水河邊,所以他姓“姜”。又因為他重視火,而火的性質是炎熱,所以人們又叫他“炎帝”。

有一天,有一隻周身通紅的鳥兒,銜著一棵五彩九穗的穀粒,飛在天空,掠過神農氏的頭頂,九穗谷掉在了地上。神農氏看見了,就小心翼翼地拾起來並把它埋在了土壤裡。

過了一段時間,埋九穗谷的地方長出了一棵苗。後來穀苗又結了穗,神農氏把穀穗摘下來,放在手裡揉搓,又把穀粒放在嘴裡咀嚼,一股清香沁人心脾。

他感到很驚奇,因為從未嘗過這麼好吃的東西。

神農氏從中受到啟發了,心想,要是把它埋到土裡,年年種植年年收穫,這樣人們的食物就會源源不斷了,吃飯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但是,在那時候,五穀和雜草長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誰也分不清楚。於是,神農氏就一樣一樣地親口品嚐,一樣一樣地試種,最後從中篩選出了菽、麥、稷、稻的種子來種植。

為了讓禾苗長好,神農氏就用石片剷除苗地裡的草,但是草一鏟去,地又被曬乾了,而且剷草很費力氣。有時剷草勁使猛了,石片鏟子也就斷了。

神農氏就用斷了的石片翻土割去草根,這樣一試,沒想到比鏟還省勁。據說鋤就是這樣產生的。

有一天,忽然颳起大風下起了大雨,神農氏發現吹斷的樹枝跌落在地上,把地砸成一個又一個的大坑,有的還把泥土翻了出來。

神農氏看到這種現象,就開始琢磨。他把木料砍削成一種翻土的未耜,先在屋旁翻土,然後試著在種谷的地裡翻土。

他回頭看看翻過的土地,發現每棵苗的根部都培上了隆起的土包,雜草都被壓在了下面。一溝一壟,很有規矩,禾苗生長在壟上,在微風中搖曳,像是很享受沙土的培護。

神農氏覺得這樣很好,就把這種方法記下了。

神農氏這種忘我勞動的精神,感動了眾神,天上的玉皇大帝派太陽神、雨神和土地神一起來幫助炎帝種植。在眾神的幫助下,又經過神農氏的精心侍弄,地裡的禾苗茁壯成長起來了。

神農氏教會了人們種植五穀和除草的方法。還帶領大家制作來耜,耕翻土地,不斷地擴大種植面積。隨後,他又教人們打井吸水,對農作物進行灌溉。

春去秋來,收穫的季節到了。地裡的禾苗已經結出了黃澄澄的果實,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著金燦燦的光。人們歡聲雀躍,慶祝豐收。

炎帝心裡格外高興,他把收穫的穀物分給人們吃。大家捧著這些香噴噴的食物,吃在口裡,樂在心裡,笑在臉上,你一言我一語,讚歎不已。特別是老年人吃了,身體顯得更加硬朗,紅光滿面,好像年輕了許多。

炎帝試種五穀成功後,收成就越來越多了。從此,人們吃上了經過自己辛勤勞動和用自己汗水澆灌出來的五穀,滿足了吃食的需要,使生活大大得到了改善。

人們為了紀念炎帝嘗百草、種五穀的偉大功績,在神農氏去世後,人們建成高臺,上面修建廟宇,不斷地用焚香祭祀,香火延續代代相傳。

傳說神農氏生於農曆正月初五,所以每年的正月初五至正月二十便形成了祭祀神農的習俗,人們以此祈求五穀豐登。

在每年的芒種前後,人們幾乎晝夜都能聽到布穀鳥那洪亮的叫聲,叫聲特點是四聲一度:“布穀布穀、布穀布穀、快快割麥!快快割麥!”

傳說布穀鳥是玉皇大帝派給炎帝幫助他試種五穀的,試種成功後,玉皇大帝就叫它留在人間,繁殖後代。此後,到了每年的春季,這些鳥便飛到各地,叫喊著“布穀,布穀”催促著人們及時種植,不要耽誤了農時。

布穀鳥對古代種植作物起到了很大作用。當時的人們常常根據布穀鳥的叫聲決定下種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