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歐洲10萬重裝騎兵進攻蒙古6萬騎兵,為何2天后只剩數千人?

說起古代蒙古,人們第一想到的便是靠著掠奪爭奪疆土和權利,這樣的方法在一方面憑著無休止的掠奪並不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長久之計,這樣的經營方式勢必會讓自己的國家走向沒落,但是從另一方面,這樣的方法確實奏效,這讓元朝在短時期內便達到了鼎盛之勢,在多年的征戰和掠奪下,元朝所擁有的領土是歷朝歷代最多的,並且範圍更是延伸到了外國,元朝也靠著自己的努力創造了諸多輝煌時刻,像是歐洲10萬重裝騎兵就曾經進攻蒙古的6萬騎兵,看似是處於上風,但是歐洲在兩天後便只剩下了數千人。

成吉思汗(1162—1227年)

在當時,歐洲人外形上要明顯強壯於蒙古人,並且全副武裝,讓敵人對他們無可奈何,正是因為這樣的優勢讓歐洲對於進攻蒙古有著極大的自信,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所向披靡,無人能敵了,但是這樣的自信在進攻蒙古後的兩天就被徹底擊碎了,這場戰爭也成為了歐洲人久久不能忘記的痛。

在歐洲人的理念中,體型上的優勢是極其重要的,因此在這場戰爭中,他們有十足的把握取得這次戰爭的勝利,但是這種認知是錯誤的,戰爭的勝利不取決於身體是否健壯,而是取決於作戰方案是否靈活,而歐洲軍隊正是因為忽視了這一關鍵之處,才導致了之後的大敗。

蒙古兵並沒有迎頭硬上,而是選擇“撤退”,歐洲軍隊被迷惑後,想都不想就展開追擊,而這一操作恰巧中了敵方的圈套,當蒙古騎兵感覺雙方距離合理後便開始了反擊,蒙古騎兵雖然沒有重甲,但機動性非常強,而且射術精湛,透過靈活的戰術給予敵人一個措手不及,由於裝備著十分重的鎧甲,因此歐洲士兵也無力氣再去追擊,此時已經是汗流浹背。

在第二日,蒙古騎兵主動發起進攻,對歐洲軍隊進行裡外夾擊,最終歐洲大敗,以10萬大軍慘敗於蒙古6萬騎兵,僅僅兩天竟只剩下了數千人。

蒙古騎兵的機動性舉世無雙,一邊作戰一邊行軍,每天能推進80公里;歐洲騎士單純行軍也只能完成一半路程。戰馬是蒙古軍隊所向披靡的關鍵因素之一。與高大的歐洲馬相比,蒙古馬矮小精壯,皮厚毛粗,耐受力極強,可忍受零下四十度的嚴寒,所以蒙古第二次西征敢於在東歐的冬季發動戰事。蒙古馬能在雪地裡覓食,士兵可靠母馬的馬奶充飢,這就降低了糧草補給的負擔。蒙古的行軍、迂迴、穿插、詐敗等戰術對戰馬要求極高,再有耐力的蒙古馬也吃不消,因此每個騎兵通常有四五匹備用馬。

蒙古行軍

歐洲的馬鞍非常高且僵硬,後鞍完全包住騎士臀部,馬鞍上有薄金屬覆蓋保護騎士胃部,這樣的設計令騎士在馬上很穩定,能發揮持長槍衝鋒的威力,但也限制了騎士的轉身和移動。蒙古馬鞍完全不同,後鞍幾乎平鋪在馬背上,騎兵能自由移動,尤其在後退時可用“帕提亞回馬射”射擊敵人。

歐洲騎兵

13世紀上半葉,蒙古騎兵的武器裝備已經優於歐洲,卓越指揮下的騎兵戰術更超出歐洲人的想象。 蒙古西征的統帥拔都在賽約河對岸強攻匈牙利的守橋軍,速不臺率領部隊悄悄渡過結冰的河面,繞到匈牙利大營側後,與拔都形成合圍。被圍在大營內的敵軍如果以哀兵心態作戰,蒙古即使勝利也會付出較大代價,因此蒙軍在包圍圈西側留出一個缺口。

賽約河之戰

匈牙利軍隊發現逃生希望,無心戀戰,爭先恐後向西逃竄,很多士兵甚至扔下武器。然而蒙古人早在路上設下陷阱,並從後方追殺。這就是蒙古人的開口戰術。在數日的追殺過程中,匈牙利軍隊死亡7萬人,蒙古人可能僅損失1000人左右。

賽約河戰役戰術圖

蒙古將領靈活運用兩翼迂迴、佯退誘敵以及開口戰術,在關鍵戰役中屢屢完勝,且勝後時常血腥屠城。歐洲人用韃靼人(Tartars)命名強大到恐怖的蒙古戰士,因為Tartar一詞源於Tartarus——希臘神話中的地獄。 蒙古人不僅戰術設計高超,也有嚴格軍紀保障下的卓越執行力。同時,蒙古的情報蒐集也非常有前瞻性。

阿音扎魯特戰役

1218年,花剌子模的海爾汗搶劫蒙古商隊,花剌子模國王摩訶末殺死了蒙古交涉的使者。同年的忽裡臺大會上成吉思汗決定發動第一次西征。此前透過絲綢之路上的商隊間諜,蒙古人對花剌子模已經有相當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