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戰國初期,魏國作為霸主,為何不趁機滅掉秦國,解除後顧之憂?

“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戰國初年,魏國強大的時候,即使沒有滅掉秦國的想法,恐怕也有佔領關中的企圖,但是諸侯列國和秦國並沒有給他這個機會呀!

春秋魏國在魏文侯魏斯在位時期,國力強盛,攻佔河西之地。魏國依靠三晉同盟之力,國力達到鼎盛。

魏國在國力鼎盛的時候,為何沒有趁秦國虛弱,一舉滅掉秦國,解除後顧之憂呢?

核心原因是,魏武侯繼位後,魏國國策的轉變,內外矛盾令魏國失去擴張的良機。機會稍縱即逝,秦國也很快從任人宰割的局面恢復過來,魏國失去滅秦的機會!

魏國侵奪河西,是晉國收復故土的傳統思維

春秋早期,秦晉兩國在河西之地並不接壤,河西高原上有一個小國,名叫少梁國,這個國家在很多電影中出現,但是位置和時間大部分都不對,比如劉德華的“墨攻”,成龍的“大兵小將”。

在秦國、晉國等國瘋狂擴張的時候,秦國滅掉了少梁國,但秦國並沒有把這塊戰略價值不高的土地當回事。沒過多久,晉國進兵河西迅速吞併河西之地,在此築城防守,同時不斷向北擴張,勢力延伸到了河套地區,擁有北地、上郡。

秦國猛然發現,自己這位晉國做了一鍋好飯,突然醒悟過來,河西對稱霸中原沒啥用,但晉國用限制自己一來一個準,如同一把尖刀頂在自己的心窩上,河西之地就成了秦國曆代垂涎的土地了,也成為秦晉攻伐的關鍵了。

不過晉國擴張的好景不長,晉獻公因為廢太子申生,國內出現儲位之爭。秦穆公以送公子夷吾回國爭國君之位為條件,要求把河西割讓給秦國。

晉惠公滿口答應,但是一回國就不認了,後來多次對秦國背信,趁秦國災荒攻打秦國。但是被秦國胖揍一頓,晉惠公還被俘虜了,秦國趁此機會逼迫晉國割讓河西之地。

秦國和晉國在河西結下難解難分的冤仇,之後一百多年,晉國的目光都在中原地區,無暇西顧。三家分晉後,不久魏斯出任晉國執政,加強三晉聯盟,勢力膨脹的三晉急需找人幹仗,來鞏固自己的霸主地位。

作為執政的魏文侯,為了魏國的地位,首先將目標鎖定為西方的秦國,在公子擊和吳起的兩次攻伐下,徹底佔領河西之地。

其實從攻佔河西后,以魏國為首的三晉,就把目光投向了中原,最為兩百年霸主的晉國,他們可能並沒有把西方的秦國當回事。奪回河西可能一方面是保持進攻態勢,解除秦國對三晉的背後騷擾,另一方面,秦晉之好成煙雲,作為霸主怎麼能有割地的歷史呢,尤其是河西距離魏氏的封地這麼近。

魏武侯用人不當,吳起被迫離開,魏國國力從頂峰開始衰落

公元前409年,魏軍在吳起的率領下,全取河西之地,建立西河郡,經翟璜推薦,吳起出任西河郡守。

吳起在西河郡,大力推進西河學派發展,改革魏國軍制,建立魏武卒制度,魏武卒巔峰達五萬兵力,戰力強盛,同時修築河西防禦體系,抵禦秦國。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發兵五十萬,企圖奪回河西之地,與吳起率領的五萬魏武卒、五百乘戰車、三千騎兵在陰晉展開大戰。

兩軍交戰,吳起率領裝備精良的魏軍,猛攻裝備簡陋的秦軍,秦軍迅速陷入混亂,被魏武卒多次反覆擊穿陣型。秦國精銳的數千輕車部隊,還沒有擺好陣勢,投入戰鬥,秦國大軍就潰敗了,被自己的步兵衝得七零八落。

陰晉之戰後不久,在吳起準備再度起兵,攻打秦國時,魏國內部出現了相位之爭。魏國貴族出身的公叔痤,透過設計吳起,登上相位,令魏武侯逐漸疏遠吳起,吳起害怕被殺,逃到了楚國。

魏國能從一個在晉國內部都是二流角色的勢力,成長為戰國初期的霸主,根本原因在於魏武侯改變了魏文侯時期,用人唯賢,不問出身,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政治環境。

但是魏武侯繼位後,卻改變了這種政策,開始回到了任人唯親、任人唯貴的春秋老路上。因為大量貴族出身,能力不行,內鬥一流的貨色在朝堂出現,吳起這些出身一般,能力強悍的人才都被擠走了,從此魏國的霸業從頂峰就開始衰落了。

三晉聯盟的瓦解,魏國陷入內外交困的戰爭泥潭

首先,晉國的春秋霸業是以入主中原為主的,從晉國分裂的趙、魏、韓三國都想逐鹿中原。但是由於三家分割晉國領土時,魏國和韓國更加靠近中原,趙國處於山西和河北北部,距離中原較遠。

三晉聯盟在中原與楚國、齊國交鋒,屢戰屢勝,問題是好處都讓韓國和魏國獲得了,趙國連喝湯的機會都沒有,所以當時定都晉陽的趙國很著急,就想把都城遷到靠近中原的地方去。

但是趙國曾經是三晉的老大呀,魏斯好不容易擠掉趙國,把魏國帶到老大,自然不願意看到趙國再度強大,那魏國不尷尬了。於是魏文侯、魏武侯兩代國君總是明著暗著打壓趙國,阻撓趙國遷都分享中原的利益,這樣三晉內部就有不和諧的聲音。

不久趙國不惜與魏國撕破臉,直接遷都邯鄲,管你反對不反對,老子幹就完了。魏武侯也是暴脾氣,老子不慣你這壞毛病,正好趕上趙國公子朝反對遷都,與趙成侯爭奪君位,魏武侯果斷出兵幫助公子朝攻打邯鄲,結果公子朝戰敗了,魏武侯願望落空,趙國也不跟魏國玩了。

魏國老欺負別人,自己也有遭遇的時候,魏武侯去世後,他的兒子魏惠王即位,但是這沒完,趙國、韓國有樣學樣,支援另一個兒子公子仲綬與魏惠王爭位,兩國聯軍在濁澤之戰打敗魏軍。

將魏惠王圍困在軍中,眼看魏惠王朝不保夕了,但是趙國、韓國意見相左。結果任性的韓國連夜撤走了,趙國無力獨自對抗魏國,也撤走了。到這個時候,三晉聯盟已經名存實亡,保持著聯盟的關係,但是內部爭奪異常激烈,同時齊、楚等國不斷在外部威脅,魏國已經陷入內外交困中了。

秦獻公即位,力圖改革,強大秦國

陰晉之戰後,魏國沒有抓住機會攻滅秦國,很快秦國就讓魏國失去欺負他的資本了。戰後五年,秦國人殺死秦出公,迎立贏師隰為國君,是為秦獻公。

流亡魏國二十九年的秦獻公即位後,學習魏國的強國經驗,遷都櫟陽,拜託奴隸主控制。擴大商業活動、抽取營業稅,編制什伍戶籍制、實行連坐維護治安,推廣縣制、加強國君權力。

秦獻公的勵精圖治,埋頭改革的政策,讓秦國國力逐漸強大,軍隊的戰鬥力也提升得很快。經過近二十年的改革,秦國已經不是那個任人欺負的西垂弱國了。

公元前364年,率領秦軍攻打魏國,以奪回河西失地為目標,一直打過黃河,深入到了魏國河東的石門腹地,斬首魏軍六萬人,這是秦國前所未有的勝利。從此以後,天下再也不敢小看秦國,魏國更是已經沒有能力滅秦國了!

總體來說,魏國失去滅亡秦國的機會,這是魏國的整體國策決定,他們的目標一直都是繼承晉國霸業,稱霸中原,為此三晉陷入長期內耗中,魏國、韓國相繼失去強大的機會。

其實這也是三家分晉帶來的必然惡果,回想晉國四卿的爭鬥,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的殘局。趙、魏、韓三家的戰略眼光給智瑤提鞋都不配,但是他們卻獲勝了,找誰說理去。

晉國霸業的精髓從來都不是一頭扎進中原而不能自拔,趙國、魏國、韓國三個國家卻樂此不彼,自以為繼承了晉國的傳統。

晉國從河東一隅,吞併四周列國和戎狄,地跨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內蒙,是以先吞併周邊,強大自己,再圖霸業的戰略佈局。

三晉沒有一個有這樣的佈局和頭腦,卻妄圖染指中原,一步步被耗盡國力,被秦國滅亡,但凡有一個有智瑤的眼界豈能讓秦國囂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