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沿著運河來“旅遊”,一館說清楚隋唐大運河的那些事

大象新聞記者 陳琳 通訊員 白雪

/

文圖

【核心提示】

20

多米長的洛陽運河一號沉船、“基建狂魔”武則天命工人堆出的碼頭、最早的“食品安全溯源合格證”、國內目前博物館最大的浮雕作品……

5

18

日,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將正式開館,開館前記者先進入場館內一探究竟,看看館內有哪些亮點。

110

件唐三彩組成的大型“矩陣”)

唐三彩、牡丹花等洛陽元素,藏在館內等您發現

走進博物館,首先得抬頭看看船帆一樣形狀的吊頂,這吊頂不僅形狀特別,材質和寓意也是匠心獨運。改良工藝的唐三彩陶瓷掛板拼接成一個個菱形,組成展館的整體吊頂,每一個小菱形由

13

根陶瓷管組成,寓意十三朝古都和隋唐大運河流經的

13

個重要節點城市。

類似於這樣和洛陽相關的元素,在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的

3

層展廳裡隨處可見。一樓展廳為“國運泱泱——隋唐大運河文化展”,序廳面積達

1000

平方米,在序廳的牆上雕刻著一幅目前國內博物館最大的浮雕作品,長

67。5

米,平均高度

15

米,採用動靜結合的形式展現了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隋唐大運河沿線歷史風貌及風土人情,呈現出十分震撼的視覺效果。

150

平方米的電子屏代表了貫通南北的隋唐大運河,流淌順暢的河水、河中往來船隻,緩緩在浮雕中穿過,浮雕中間就是大片牡丹花簇擁著的隋唐大運河中心——洛陽。

(洛陽運河一號古沉船)

運河一號等鎮館之寶,再現大運河繁榮景象

說到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當屬運河一號古沉船。

2013

9

月,這條

20

米長、

3

米多寬的明清沉船在洛陽市偃師區首陽山鎮義井村西南,洛河北岸的灘地上發現,被命名為“洛陽運河一號”,沉船所在的位置就是隋唐大運河的漕渠故道,充分證明了洛陽漢唐漕運體系歷經千年不衰。

“這艘船由

13

個船艙組成,船的首尾設定有生活倉,其中一個生活艙的地板上還發現有生火做飯燻燒的痕跡,中部是貨倉。”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副館長曹琥告訴記者,去年

12

月,工作人員“洛陽運河一號”古沉船脫去鋼架,整體搬進了博物館內。

如何確定隋唐大運河在當時的作用和地位,博物館內的一塊白色封泥告訴了我們答案。“這是當時揚州大都督府進貢給武則天貢品的封印,類似於西方在火漆上印章,這封泥就是貢品的封裝標記。”曹琥說,封泥上寫了時間、官職等內容,這是研究唐代進貢制度的珍貴實物資料,尤其是這個貢品是從隋唐大運河線路上南方重要城市場州經運河漕運輸往東都的,是隋唐大運河重要價值的歷史見證。

除此之外,

110

件唐三彩組成的大型“矩陣”、非常罕見的隋朝石獅子等展品,還有二樓展廳“詩畫運河”的手繪壁畫、南市等復原場景,都再現了隋唐大運河沿岸的繁忙景象。

(隋唐運河橋樑模型)

漕運制度、糧食儲存,文物背後是文化經濟的發展

一樓展廳入口處,展出了“大業元年”回洛倉刻銘磚的一角,糧倉內記錄糧倉所在的位置、糧倉內堆放糧食的品種、糧食從哪兒運來的、糧倉管理者等內容。“這就是最早的食品安全溯源合格證,能一目瞭然地瞭解糧倉內糧食的情況。”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宣教部主任馬國哲告訴記者,作為隋唐時期的政治經濟中心,洛陽城內外有很多糧倉,如含嘉倉、回洛倉等,這一小塊刻銘磚背後包含了糧倉如何選址、古代人儲存糧食的“秘訣”等很多知識。

隨著隋唐大運河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物資開始透過大運河運送,再加上水流、水量等自然因素的影響,漕運壓力逐漸增大。為疏通河道,方便船隻停泊,武則天在公元

701

年命人開始開鑿新潭碼頭,為往來舟船提供一個停靠、裝卸、交易的港灣。

“新潭碼頭是工人挖沙、填石頭一點點堆建出來的一個人工碼頭。”馬國哲笑稱武則天是“基建狂人”,“但是隨著往來船隻的增多,工人、船員都在新潭碼頭休息,逐漸發展成了有吃飯、住宿等商業的繁華市集。”馬國哲說,同時新潭碼頭的興起和當時漕運制度的改革密不可分,唐朝宰相裴耀卿將“直達運輸法”改為“分段運輸法”,規定不同河段採用不同的船隻,而新潭碼頭就是往來船隻交替貨物的重要地方。

(鹽鐵使印)

“沉浸式”體驗,來一趟與歷史對話之旅

和普通博物館不同,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試圖將隋唐大運河整體“搬”進展廳,讓遊客來個“沉浸式”體驗。在解釋大運河調節水位的“連通器”原理時,配備了模型方便遊客理解;在還原木岸狹河建造原理、埽工技術等古代人發明的技術或方法時,都配有影片播放。

在博物館二樓展廳中,遊客可以走近從原洛陽棉紡織廠廠址整體搬遷來的隋唐時期糧食倉窖遺址,能透過搭造的新潭碼頭、南市等場景,“穿越”回隋唐時期,感受隋唐大運河沿線的經濟文化;還能跟著牆上的古汴河河道剖面,觀賞來自不同年代的沉積物,感受大運河的歷史變遷的“時間密碼”。

一粒米從徵收到皇帝的餐桌上經歷了怎樣的過程?三樓展廳內“一粒米的漕運之旅”互動體驗展,講述了一粒米從徵收、運輸至到達的全過程,透過精心設計的互動多媒體形式充分展示了運河漕運的巨大作用和功能。遊客可沿著腳下的“運河”走向,逐步瞭解漕運徵收、運輸、抵達

3

個不同場景的故事。最後,遊客可以觀看“城與運”沉浸式環幕影片作為尾聲,將隋唐大運河沿線的一個個城市串聯起來,生動展現城市與運河的千年邂逅。

相關連結:

605

年,隋煬帝營建東都洛陽,同時下令在洛陽開鑿通濟渠,又開永濟渠和江南河,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到餘杭(今杭州),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

5

大水系,全長

2700

多公里的南北水運交通大動脈,成為當時糧食等戰略原材料和大宗物資運輸的支柱。直到今天,部分河段仍發揮著交通運輸、灌溉排澇、生態調節等綜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