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水興才有島興!長島交出海島雨水集蓄迴圈利用滿意答卷

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風光(張吉華 攝)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屈晨晨 煙臺報道

長島,自古便有“海上仙山”的美譽。這裡天藍海碧、灘潔礁奇、林秀崖險、風光旖旎,獨特的海島風光和淳樸的人文風情令無數遊人流連忘返。作為一個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多年來,長島卻面臨水資源緊缺的嚴峻形勢。據統計,長島年平均降雨量僅為約500mm,人均水資源佔有量123m³,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二十分之一,水資源嚴重匱乏。水,成為了困擾海島居民生活、制約海島發展的關鍵瓶頸。

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指出:“要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海綿城市。”近年來,全國各地海綿城市建設方興未艾。在新形勢下,海綿城市是推動綠色建築建設、低碳城市發展、智慧城市形成的創新表現,是新時代特色背景下現代綠色新技術與社會、環境、人文等多種因素下的有機結合。長島作為我國海島雨水集蓄利用的典範,與海綿城市建設一脈相承。雨水有效收集利用,不僅是貫徹自然積存理念的重要手段,也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

長島在全區大面積推廣屋頂接水

早在1988年,長島就開始積極爭取水利部進行北方屋頂接水專案試點,並在試點成功後立即在全區大面積推廣屋頂接水,居民生產生活用水得到有效改善。但長島並不滿足於此,為利用現代科技助力長島水資源利用,2007年10月與中科院簽訂了雨水利用試驗專案合同,在長島試點集雨水窖一體化生物慢濾淨化裝置;2014年底,又與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合作,進行“集雨水質安全淨化整合技術示範應用”並順利透過驗收,該項技術淨化後水質達到了國家標準要求,不僅解決了村民的用水問題,也為村民開展漁家樂及養殖等提供了水源。

長島居民家中的集水裝置

在科技助力的基礎上,長島積極爭取國家雨水集蓄專案,先後在城區新建16個500m³的路面集水池、一個10000m³的平塘和3000米環山渠,盡最大限度攔蓄地表水。先後在機關、醫院等辦公室場所周圍建設了6個容積為1400m³的大型地下蓄水池,形成了樓房前後建有蓄水池、公路兩旁建有集雨池的景觀。每年新增容積近4000m³的地下蓄水池,猶如一棵棵長藤上結的“瓜”,把雨水蓄存起來,為城區綠化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為建立海島雨水利用的長效機制,長島堅持規劃引領,政策支撐。在規劃引領方面,結合長島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研究制定了《山東省長島縣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規劃報告(2010-2020年)》。根據規劃範圍內的地形、地質等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特點,規劃採取山上攔蓄、屋簷接水、路面硬化集水三種模式,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雨水。建設村鎮生態環境雨水利用系統和公共設施及農業澆灌雨水利用系統。按照規劃,2020年,長島雨水集蓄規劃專案投資8076萬元,重點建設屋簷接水工程、蓄水池新建改造工程、環山渠修復工程等。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專案的實施,將進一步緩解長島水資源短缺問題,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在政策支撐方面,專門出臺《長島縣集雨水工程管理辦法》,規定凡新建和改建房屋的單位和個人都必須建設相當規模的集雨水設施,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集雨水設施容積50m³以上;居民房屋的容積達到10m³以上;硬化路面集雨水設施容積每處應達到100m³以上,同時政府給予工程造價的10%予以補助;漁村居民建設集雨水設施的,則由縣政府、鄉鎮政府和村委分別予以10%、10%和20%的補助。政策資金支援提高了群眾建設集雨設施的積極性,大大促進了集雨水工程在全島的推廣。

經過近30年的努力,長島已累計建成屋簷接水工程5530餘戶(處),蓄水容積達10萬多m³,年可蓄水20多萬m³;建成路面集水池達60餘處,容積達1萬m³,年可蓄水3萬m³;建設塘壩平塘39座、小型水庫2座,攔蓄能力達到110多萬m³;建設雨水調蓄池25座,蓄水容積為24500m³,年可蓄水8。9萬m³。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水是生命之源,是長島生存和發展的根本。目前,長島已逐步形成了“屋頂接水、樓面接水、路面接水和山上攔蓄”的多元化雨水綜合收集利用格局,雨水的可持續利用,將為長島社會經濟更好發展提供重要支柱和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