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鹽源老龍頭遺址出土整套青銅紡織器 還發現了工匠墓

封面新聞記者 戴竺芯 攝影 楊博

部分圖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數千年前,在青藏高原東麓的鹽源盆地,人類如何找到這樣一處安居之所,創造出獨樹一幟的青銅文明?數千年後,當眾多造型各異、神秘詭譎的青銅器重見天日,慢慢顯現出失落文明從前的模樣。

M460出土石臼

彩陶大雙耳罐

M13出土銅工形器

6月18日,首屆鹽源青銅文化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學術研討會”在四川省甘孜州鹽源縣召開,諸多考古、文博領域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以鹽源青銅文化為代表的定笮古文明展開研討。

記者瞭解到,在鹽源老龍頭遺址發掘出土了一批極具區域特色的遺物,其中整套青銅紡織器具是目前在中國西南地區發現的最為完整的青銅腰機,造型各異、種類繁多的青銅枝形器更是凸顯出鹽源青銅文化獨特的信仰崇拜。

M13出土銅分經棍

與會專家認為,四川省鹽源縣老龍頭遺址考古近三年來取得的重要突破錶明青銅時代川滇區域中心已經形成。

墓葬遺存豐富 隨葬品種類繁多

研討會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鹽源老龍頭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田劍波介紹了老龍頭遺址2020—2022年發掘收穫。

鹽源縣老龍頭遺址第四次搶救性發掘開始於2020年4月,截至2022年6月中旬,已清理商代晚期至西漢初年的墓葬1100餘座,出土各類遺物5000餘件。

其中,陶器近2000件,銅器1700餘件,鐵器100餘件,金銀器20餘件,石器近700件,玉器180餘件,玻璃器120餘件,骨器(含貝殼)100餘件。

M57出土銅立人

M13出土銅卷經軸

此次發掘出土一批極具區域特色的遺物,其中整套青銅紡織器具是目前在中國西南地區發現的最為完整的青銅腰機,三輪青銅馬車亦是中國境內發現最早的三輪馬車實物模型之一,而造型各異、種類繁多的青銅枝形器更是凸顯出鹽源青銅文化獨特的信仰崇拜。

據瞭解,自1987年以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涼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館和鹽源縣文物管理所對老龍頭遺址進行了四次搶救性發掘工作。

西南地區首次出土成套青銅紡織工具 墓主人身份顯赫

研討會上,田劍波認為,鹽源老龍頭遺址形成時間早、延續時間長。根據出土器物並結合現有測年資料,老龍頭遺址的墓葬可初步分為商至西周時期、春秋時期、戰國至西漢早期三期。

M826銅枝形器人像特寫(人作張口狀)

M333出土銅戈

值得一提的是,戰國中晚期的M13 是本次發掘的墓葬中規模最大、也是等級最高的墓葬之一。該墓葬中出土各類器物41件,大多置於棺蓋板上,其中有一套青銅紡織工具,包括工形器、打緯刀、卷經軸、卷布軸、分經棍以及護腰等。該墓還出土了彩繪大雙耳罐。

青銅紡織工具和彩繪大雙耳罐的組合,僅見於老龍頭墓地最高等級墓葬中,同樣的組合還見於M135。這兩座墓的墓主在老龍頭墓地中身份非常顯赫,可能屬於老龍頭族群的統治階層。

M57是一座規模較大的帶蓋頂石墓葬,該墓出土了一組獨具特色的銅器,包括銅勺、銅案、銅立人和銅馬車,出土時它們自上而下依次放置,銅勺置於銅案上,銅案置於銅馬車之上,立人居於馬車車輿之中。

M57出土銅馬車

該墓出土的銅人像,呈站立狀,頭戴圓頂帽包住雙耳,頸部戴一寬頻形項飾,雙手於胯前持一雙耳罐,上半身裸露,下半身著半裙,腳踩尖頭鞋。所執雙耳罐正是老龍頭墓地的典型陶器。

工匠墓發現 透露鹽源銅器鑄造之謎

研討會上討論的焦點之一是,老龍頭遺址出土的獨具特色的青銅器是哪裡鑄造的?這一直是一個謎,此次發掘為我們提供了線索。

在春秋時期的墓葬M174中出土了10組石範以及可能用於鍊銅的陶澆包和陶鼓風管,石範的種類包括鈴、刀、鉞、鑿等,均為老龍頭遺址出土的典型銅器,說明老龍頭遺址的部分銅器就是在本地鑄造的,而M174的墓主人可能就是一位青銅鑄匠。M174的石範常見一範多器,顯示出較為成熟的鑄造技術。

M460出土石杵

田劍波說,類似M174的鑄匠墓在老龍頭墓地發現有多座,此前在川西南地區還非常少見,同類鑄匠墓在歐亞草原、中國西北、西南及東南亞地區都有發現,此類墓葬的發現充分體現出鹽源盆地在歐亞大陸東部南北文化交流中的橋樑作用。

除鑄匠墓外,墓地還出土了多座疑似硃砂工匠墓。這類墓葬一般隨葬研磨硃砂的石杵和石臼以及其他研磨硃砂的工具,其主人可能為研磨硃砂的匠人。墓地中有部分墓葬底部鋪有硃砂,當時硃砂葬習俗的反映,反映該人群尚紅之風。

枝形器造型各異 反映當地族群的獨特信仰

當天的展覽中,獨具特色、造型各異、種類繁多且以人獸為主題的青銅枝形器吸引了專家們的注意,青銅枝形器是老龍頭遺址最具特質的青銅元素,雙馬神是此類青銅枝形器最為常見的主題。

M826銅枝形器(一人八馬)

M1056出土銅枝形器(一人雙馬)

近年新發現了一批新的動物形象,如豬、鹿、爬行動物等。它是鹽源青銅文化區隔於周邊青銅文化的重要特徵,同時也反映出老龍頭族群獨特的喪葬習俗和信仰崇拜。

此外,鹽源青銅文化的尚馬之風也引起與會專家的關注,老龍頭遺址發現大量與馬相關的遺存,主要包括殉馬和馬具,另有馬車、銅馬。

殉馬包括整馬和馬頭,一般見於大型墓葬中,其中M333南側K12為單獨的殉馬坑,尚屬首次發現。馬具常見於大中型墓葬中,主要包括馬銜、馬鑣、銅鈴、節約及各類裝飾品。隨葬殉馬和馬具的習俗多見於中國北方和歐亞草原地區,鹽源盆地的尚馬之風,顯示出濃烈的北方草原文化風格。老龍頭遺址還出土有小型馬飾片、聯珠飾和帶柄銅鏡,也是北方草原文化影響的印記。

展現多元一體的區域文明 實證西南古代族群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老龍頭遺址考古專案負責人周志清在發言中表示,老龍頭遺址的此次發掘不僅完善了對該遺址墓葬形制、隨葬器物特徵、葬俗等文化內涵的認識,釐清了遺址的佈局及形成過程,還初步構建起鹽源盆地商代晚期至西漢時期的年代和文化發展框架,為川西南乃至滇西地區青銅文化發展的時空框架和文化譜系等研究提供了標尺和參照系。

鹽源盆地是青藏高原東部南北文化交流和人群遷徙通道上的重要節點,也是民族學上藏彝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西北高地與雲貴高原榫卯起來。特殊的地理和文化位置使得該地區的古代文化呈現出多元性與複合性的特徵。

鹽源老龍頭遺址凸顯了鹽源青銅文化獨樹一幟、相容幷蓄、多元一體的特徵,豐富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和文化內涵。該遺址的發掘成為了研究青藏高原東部多元文明的交匯、融合以及演進的關鍵鑰匙,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老龍頭遺址從商代晚期延續至西漢初年,是青銅時代橫斷山區南北文化交流走廊的重要考古發現。”周志清說,老龍頭遺址的發掘對構建鹽源盆地的青銅文明史,探索鹽源盆地古代人群的喪葬習俗、社會組織結構、冶金技術的使用以及中國西南與中國北方地區、歐亞草原、東南亞地區的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義。

M50出土金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