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為什麼曾國藩能從一介書生成為湘軍統帥,關鍵在於他會彎腰

晚清名臣曾國藩在中國的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有人稱他為聖人,很多名人都對曾國藩推崇有加,晚清同時期的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人也對他推崇有加。曾國藩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就連偉人也說

“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時至今日,華人社會然有很多人在研究曾國藩。而曾國藩最讓人著迷的並不是他取得了何等的豐功偉業,而是在於他高人一等的做人之道。

曾國藩能夠在立德、立言、立功三方面都取得偉大的成就,和他的為人處世自然分不開。那麼曾國藩做人的訣竅又在哪裡呢?此前筆者也在多方探索,而讀了《曾國藩全集》一書才恍然大悟:曾國藩做人的秘訣恰恰就是

會彎腰,會忍耐,正所謂“彎腰一時,贏得一世”

曾國藩人生的起起伏伏也正是告訴我們後人要只有學會彎腰,才能成為最後的贏家。

那什麼才是“彎腰”呢?曾國藩又是如何“彎腰”的呢?在我看來,曾國藩的“彎腰”可以解讀為四點:

低調、示弱、以迂為直、勢不使盡

曾國藩踐行的“低調”並不僅僅是一種放低姿態,更是一種平和、謙讓和圓融。

曾國藩求學之時,有個同學性格暴躁,三番五次為難曾國藩。一會說曾國藩擋住了光線,一會又說曾國藩讀書打擾他,一會又說曾國藩搶了屬於他的風水。其他同學都為曾國藩打抱不平,但是曾國藩卻保持低調,和顏悅色地勸慰同學。

曾國藩這樣的處理方式,有人會以為他膽小怕事。

但是實際上這恰恰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智慧。在這個故事裡,找曾國藩麻煩的人也不過是逞一時口舌之快,沒有做出什麼過激的舉動。在沒有危及生命,又不是原則性問題的情況之下,曾國藩

沒有必要和人去一爭短長,正所謂“不和傻瓜論長短”。

這時的低調處理,反而能顯得對方的無理和沒素質,使得對方的挑釁如圖打在棉花上軟綿無力,自然也無法對我們造成什麼影響。

“彎腰”的另一層含義則是學會主動示弱。曾國藩常常在不利於自己的時候主動示弱,以讓自己獲得喘息和調整的機會。

曾國藩組建湘軍之初,在長沙一帶練兵。當時長沙還有由湖南提督鮑起豹管轄的綠營兵。

曾國藩練湘軍的時候,每隔幾天都要把士兵拉去操練,對他們進行政治動員,提高軍紀。曾國藩還要求長沙周邊的正規軍和湘軍一起操練。

曾國藩還在湘軍內部開設“審案局”,整肅當地匪患。四個月的時間裡,審案局砍頭的罪犯達104名,在獄中死掉的31人,曾國藩也獲得了“曾剃頭”的稱號。

這一切讓長沙當地文武官員大為不爽,畢竟這“觸及”了他們的利益範圍,動了他們的乳酪。曾國藩相當於繞過了地方官,直接插手了地方事務。這樣一來,他們如何能忍?於是他們鼓動綠營兵鬧事,長沙副將清德帶頭抵制操練。湖南鮑起豹後來煽動綠營兵勇圍攻曾國藩的官邸,打傷曾的隨從,連曾國藩也差點挨刀。

曾國藩落難之時,長沙城內的文武官員都躲在一旁看笑話。曾國藩這堂堂副部級官員,被兵痞鬧事,還無處講理,這在整個大清可算是頭一遭了。曾國藩原本想上書參一本,但是他也知道這樣一來就和整個湖南官場徹底撕破臉了。就算搞掉一個鮑起豹,能把全省官員都換掉嗎?

做不到的話,那他曾國藩以後如何在湖南立足?

在這個時候,曾國藩的實力並不足以去戰勝一個龐大的湖南官僚群體。如果此時曾國藩選擇正面“硬鋼”,就算搞掉了鮑起豹,自己也很可能落得個兩敗俱傷的下場。

而對於曾國藩來說,這就是他苦苦追求的嗎?當然不是,曾國藩要的建功立業,要的是報效朝廷。如果在這裡就把自己搞得灰頭土臉,何來後面的建功立業?何來後面的位極人臣呢?

為此,曾國藩選擇了退讓。他知道,自己這一時的彎腰,

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也是為了保住自己好不容易才積累的政治資本。

在曾國藩這裡,示弱不是膽怯,而是顧全大局,而是有意識的忍耐。達到自己終極目標的道路是曲折且漫長的,

只有能忍他人不能忍,才能最終實現他人無法達到的高度和成績

。只有學會適時地彎腰,才能夠把自己力量用在刀刃之上。

除了低調和示弱之外,曾國藩的“彎腰”還有第三層含義,那就是

以迂為直。

待人接物的時候,直接了當固然是好的。但是並不是所有場合都適合“有話直說”。如果對方並不接受,反而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傷害大家的感情。曾國藩就深諳此道。

曾國藩練成水軍之後,朝廷將他麾下的李續賓等人的水軍借調給了胡林翼。戰事結束之後,曾國藩想要回這支水師的指揮權。於是他給朝廷上了一道奏摺。

在這道奏摺裡,他並沒有一句話直接說要回指揮權的事情,而是為這支水師部隊向朝廷請餉。作為湘軍統帥,曾國藩要回自己部隊的指揮權並無不妥啊。那他為什麼不有話直說呢?

在當時的官場體系裡,如果曾國藩直接去要,會顯得他小氣,不顧及大局,甚至可能會讓原本就擔心他可能造反的朝廷更加疑慮。曾國藩深知其中厲害,才選擇了這樣迂迴的方式。

曾氏哲學裡“彎腰”的最後一層意思就是“

勢不使盡

”。所謂勢不使盡就是說我們做人做事,都不要走極端,而應該有一個限度。如果超過了這個限度,就是過度,就是物極必反了。

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之後,說他是清廷的最大功臣毫不為過。大功告成之後,

曾國藩果斷地主動上表要求裁撤湘軍。

曾國藩很清楚,當時的他和湘軍無疑是全國上下最為矚目的勢力,也是全國最強的軍事集團。這樣的戰功,這樣的軍力,對於朝廷而言,既是可以倚重的力量,同時也可以是朝廷的頭號威脅。以曾國藩當時位極人臣的地位,手下的百戰之兵,如果曾國藩堅決反對裁撤湘軍,朝廷一時半會也沒有什麼辦法。

但是曾國藩知道,如果自己不主動,甚至還反對裁撤湘軍,只會讓朝野上下對自己更加反感,朝廷就會想盡辦法要把自己和湘軍除之而後快。對自己來說,這隻會加速自己、湘軍和曾氏家族的衰敗。主動裁軍,就保住了湘軍,也保住了自己的地位和功績,也使得曾家有一個善終的局面。這也正是曾國藩所秉持的“

勢不使盡

縱觀曾國藩的一生,他之所以能夠在立德、立言、立功三點上取得不朽的成就,就是緊緊圍繞著“勤於彎腰,敢於忍耐”的做人哲學。曾國藩用他自己的經歷告訴後人,不管在職場還是平時的待人接物,我們都要學會“彎腰”,學會顧全大局,只有這樣才能成就我們一番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