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超高“含華量”,即是蜜糖也是砒霜,車企值得警惕!

文\秦叔寶

什麼的汽車領域的流量密碼?從最近新上市車輛的通稿就能看出來。5月份上市的北汽極狐阿爾法S HI版,7月份上市的的問界M7,8月剛剛釋出的阿維塔11,每一款車都在華為這個流量密碼的帶動下,有了超高熱度。

智慧來了,流量有了,只合作不造車的華為看起來就像是一眾車企的“甜心寶貝”,但事實真的如表面這樣完美嗎?

華為與車企的合作方式共三種,深入,深入,更深入。

關於造車,華為內部曾經流出過一封《關於應對宏觀風險的相關策略的決議》檔案,文中提到:華為不造車,而是要成為智慧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喜劇的一幕出現了,在檔案末尾,卻有一行小字:本檔案有效期3年。

2019年,華為以供應商的身份帶來智慧電動車的全家桶套餐CC架構以及五大智慧電動化平臺:汽車雲、車聯網、自動駕駛、電驅動與座艙娛樂。此後,華為透過三種模式與車企合作。

第一種,零部件供應模式。華為為車企提供零部件,包括鴻蒙車機系統、域控制器、電機等軟硬體支援。代表有北京魔方,和未上市的幾何G6 和幾何M6。

第二種,解決方案整合模式,即HUAWEI Inside。華為為車企提供全棧智慧解決方案,同時車輛會打上華為的HI標識。目前採取這種合作方式的車企有長安(阿維塔)、北汽(極狐)和廣汽(埃安AH3)。

第三種,華為智選車模式,華為深度參與產品定義、整車設計,同時還會提供門店銷售渠道。目前唯一採取這種合作方式的車企是賽力斯,雙方已合作推出賽力斯SF5以及問界M5、問界M7三款車型。

我們可以看出,每一種都是“含華量”在逐步提升,這與傳統的合作模式完全不同。傳統的合作模式是上游絕對不會輕易染指下游,這是供應鏈的一條鐵律,以保證雙方都有一個合理的利益。所以擔心華為是否別有用心,並不是空穴來風。

如今華為的符號意義逐漸成為一個價值判斷標準。

對於正在轉型中的中國汽車產業來說,華為擁有向智慧化轉型的經驗,有強大的流量和技術實力,這使其成為一個具備符號意義的存在。這也是“含華量”這個詞出現,且在某種意義上得到汽車行業認同的原因。“含華量”的出現意味著華為是否深度參與成為汽車市場的一個“價值判斷標準”。

如果華為真心想做增量部件提供商,我們假設兩種情況,一種是車企與華為通力合作,和和美美;一種是在限定範圍下與華為合作。看看各有什麼問題。

第一種情況下的危機是“含華量”過高,車企不知何時淪為華為的“打工仔”。

華為擅長造“神”,小康股份與華為聯手前,外界對小康的印象還停留東風時代,但雙方合作之後,小康股份直接更名賽力斯,擺脫了過去的土氣,喜提“華為代工廠”的“美稱”。

長安汽車的子品牌阿維塔,因為今年重慶車展,華為、寧德時代、長安汽車三位董事長為其站臺,第二天,阿維塔的市場估值直接突破2100億,甚至高過母公司長安汽車的總市值。即使這時阿維塔一輛車還沒賣出去。

這些勢單力薄的小車企、初出茅驢的新勢力,因為有華為的助力一飛沖天。這種強弱不對等的合作下,這些車企還有幾分主動權?或許有人認為當“打工仔”也挺好,至少賺到錢了嘛!但當“含華量”成最大賣點,出現“含華量”更高的合作物件,這些車企還有幾分勝算呢?

第二種情況下,軟體、硬體、誰才是利益的歸宿?

華為對自身的定義就是做智慧汽車增量零部件供應商,想成為模組化中的關鍵一環,做智慧汽車時代的博世、採埃孚。智慧化開啟汽車革命的下半場,既得看軟體又得看硬體,硬體是主機廠多年命脈,豈能將利益拱手於人?所以華為主攻方向是軟體。

軟體追求智慧,智慧立足於演算法之上。演算法要更新迭代,就需要海量的真實路測資料學習,但真實路測資料哪裡來?就來自數代車主的實踐,有多少主機廠願意共享自己的使用者資料呢?華為依靠合作賦能,得不到資料支撐,利潤始終有限,而車企也會逐步喪失華為賦能的優勢。

關於造車,華為最擅長講的故事是“狼來了”。

那華為真不造車了嗎?我們可以從歷史因素和現實因素來分析。

歷史因素,2002年,華為也說過“絕不造手機”,只談合作,結果悄然突破產業鏈中附加值最高的環節,慢慢向下滲透,吞食整個產業鏈的利潤。現在手機已經成為華為的主營業務。

2013年,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宣稱,為顧及運營商的感受,華為不涉足公有云、雲計算。但4年之後,公有云成大勢所趨,華為直接宣佈成立公有云BU,立志擠進全球前五。所以華為的信用實在是餘額不足。

現實因素,華為現在面臨最大的問題是手機業務停滯。如果不尋找新的利益增長點只能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了。而一臺手機幾千,一臺汽車幾十萬,誰的利潤空間更大呢?是淺嘗輒止還是摸清門路後親自下場,大概後者的可能性更大。

小結:

超高“含華量”,既是蜜糖也是砒霜,有一飛沖天的歡愉也一定會有一落千丈的痛苦,從長遠來看,車企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