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清朝一乞丐,乞討時不時唱道:我乞討,我積錢,修個義學為貧寒

晚清光緒年間,在山東堂邑縣的大街上,有一個長相平平、衣衫藍縷的年輕人在人群中乞討。這個乞丐有點不同,他看起來並沒有不開心,對於周邊人群的鬨笑,他也顯得不怎麼在意。

只見他又學動物在地上爬,又表演各種小雜耍,表演的不是特別好,甚至可以說就是一個外行,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的熱情。這個乞丐還在乞討表演的時候時不時唱道:“我乞討,我積錢,修個義學為貧寒”

一個乞丐,吃了這頓沒下頓,連自己都養不活,還想著興修義學,這不是痴人說夢嗎?這或許就是圍觀百姓的心裡話

不過說來也怪,一個乞丐為何會產生這樣的念頭,興修義學可不是口頭上說說就能成的事情,它需要很多的錢,而這個乞丐奇就奇就在這裡。根據史料記載,此人名叫武訓,21歲開始乞討,用了近38年的時間,成功的修建起了三處義學,讓當地無數貧困家庭的孩子能夠讀上書,這在我國曆史上絕無僅有。武訓的事蹟後來也被載入了正史,這裡特別提一下,在我國曆史上以乞丐的身份被載入正史的人,只有武訓一個,他也後人被譽為千古奇丐。

乞討為生,求學不得

那麼,武訓是怎麼當上乞丐的,又為何要興修義學的呢?這要從武訓小時候說起,1838年12月5日,也就是清朝道光年間,武訓出生在山東堂邑縣的一個貧困家庭。

原本武訓並不是他的原名,武訓原名叫作武七,準確來說,其實武七隻是一個稱呼,武訓因為在武家排行老七,所以大家就稱呼他為武七,後來清朝政府在知道武訓的事蹟後,準備要獎賞他,但是武訓並沒有名字,只有一個武七的稱呼,於是朝廷便替他取了一個名字,武訓這個名字就是這樣來的。

在武訓7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離開了人世,這讓本就艱苦的家庭雪上加霜,無奈之下,武訓的母親便帶著年幼的他開始了乞討生活。對於當時的武訓來說,生活就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希望每天可以討到食物,讓自己和母親能夠活下來,不至於餓死。

隨著慢慢的長大,武訓開始對讀書產生了興趣,他經常看著在學堂的那些同齡孩子,心裡十分的羨慕,想著自己什麼時候也能走進學堂讀上書。不過讀書這件事情對於武訓而言實在太過遙遠,眼下的生活壓力,別說讀書了,就連填飽肚子都是一件難事。

武訓每次出去乞討的時候,他都會特意經過家附近的學堂,在門口徘徊一下,似乎是想要做什麼事一樣。一天,武訓還是像往常一樣經過學堂,但這次他並沒有在門口徘徊,而是直接走進了學堂,他膽怯的找到教書先生,希望他能讓自己進入學堂聽聽課,不過現實就是這麼殘酷,教書先生看到這個穿著破爛的小孩並沒有理睬,直接讓他出去,武訓的讀書夢也就此碎了。

離家打工,遭遇不公

知道自己沒法讀書後,武訓就開始專心的為生存下來努力,14歲之後,武訓不僅僅只是乞討生活了,他選擇離家出去打工。他來到當地有錢人的家裡給他們做傭人,整整3年的時間,武訓在李舉人家中做事。

但是李舉人因為武訓沒有文化便經常欺負他,什麼髒活累活都讓他做,一旦沒有完成好,就是一頓毒打,武訓這些年沒少受欺負和侮辱。

17歲那年,因為家中出了一點事情,武訓急需用錢,便找到李舉人希望可以把這三年的工錢給他結了。按理來說,這個工錢早就該給他的,但李舉人欺負武訓不懂,就一直拖著沒給。等到武訓來討要工錢的時候,李舉人居然說自己已經給了,並拿出賬本出來給武訓看。

武訓沒有讀過書,哪裡看得懂賬本上寫了些什麼,其實,李舉人就是因為武訓是個文盲,所以就對賬本造了假,他謊稱錢已經給了武訓,賬本就是證據。武訓一聽,這哪能行呀,自己辛辛苦苦幹了三年的累活,如今家中又急需用錢,這筆工錢必須要拿到,於是武訓就和李舉人爭吵了起來。

這一鬧,李舉人便給武訓安了一個敲詐的罪名,他叫上家丁對著武訓就是一頓毒打,打得武訓在床上躺了足足三天三夜。當武訓回過神來後,他發現自己之所以會遭到這樣的待遇,就是因為自己沒有讀過書,沒有文化導致的。於是痛定思痛,武訓決定要興學,幫助像自己一樣的沒有讀過書的人,讓他們可以讀上書,不再受到不公的待遇。

興辦義學,乞討籌錢

那麼問題就來了,武訓現在可以說是一貧如洗,興辦義學那可是需要很多錢的,這些錢要從哪裡來呢?武訓心裡有了自己的答案,他要透過乞討的方式,去籌集錢財用來修建學堂。從1859年開始,不滿21的武訓就開始了自己的乞丐生活。

手上拿著銅勺,肩上揹著布袋,穿著他那破破爛爛的衣服,武訓就開始踏上了他的乞討之路。與其他的乞丐不同,武訓每次乞討的時候,他都會唱著自己改編的小調,“我乞討,我積錢,修個義學為貧寒”,就這樣他四處乞討,走到哪討到哪。一段時間下來,雖然日子很苦,但是武訓覺得很快樂,因為有著一個偉大的目標,讓武訓始終有一股信念支撐著他。

他足跡遍佈了山東、河北、河南等地,如果討到了錢,武訓就將錢存起來,只用及其少的一部分錢來買食物,讓自己不至於餓死,如果討到了食物,那麼武訓就將較好的那些食物想辦法賣掉換成錢存起來,自己則吃那些粗劣的食物,比如,發黴的包子,爛掉的菜根等等,此時,他就會唱到:“吃雜物,能當飯,省錢修個義學院”,如果是衣服之類的雜物,武訓同樣也是將它們賣掉,換成錢存起來。

幾年下來,武訓發現這種乞討方式太慢了,為了能儘快完成他的夢想,武訓決定要改變方式,不過還是乞討,只是不再單一的討錢,而是透過賣藝和苦力來乞討。

他專門找那些別人都不願意做的苦活和累活來做,每次幹活的時候,他還是像平常乞討那樣,根據當時場景改編他的小調,然後唱出來給人們聽。

給人推磨拉碾時,他就學著牲口的叫聲唱著:“又當騾子又當牛,修個義學不犯愁”,邊績麻時,他就唱道:“拾線頭,纏線蛋,一心修個義學院,纏線蛋,接線頭,修個義學不犯愁”。反正什麼活他都做,只要能拿到錢,武訓都會搶著來。如果沒有活的時候,武訓還是繼續在街上乞討。

但僅僅靠著苦力賺來的錢,武訓覺得還是太少了,於是武訓之後每次上街乞討的時候,他都是表演各種雜技,越難越好,這樣大家看的開心,才會多給他一些錢。他表演胸口碎大石、大刀刺身、蠍子地上爬,還給人當馬騎,甚至會吞石頭、吃蛇蟲。百姓們知道他是為了修義學院,所以有錢的人會給他點錢,沒錢的人也會給他捧個場。

經過多年的辛苦,武訓總算存了一筆錢,但是武訓四海為家,居無定所,所以這些錢需要找個地方保管起來。於是武訓就合計著看看能不能找到一戶人家,先把這些錢放在他那裡,經過多方打聽,武訓得知縣裡面有一個名叫楊樹坊的舉人,他為人不錯,值得信任,武訓便來到楊舉人家中求見。

起初,看到一個乞丐在門口求見,楊舉人並沒有同意讓武訓進門。無奈之下,武訓在門口跪了下來,而且一跪就整整兩天,這個行為感動了楊舉人。楊舉人同意了見武訓,瞭解事情之後,楊舉人對於武訓的行為及其稱讚,不僅同意了要幫武訓保管這筆錢,自己還掏出一筆錢用來給武訓修義學院。

1868年,此時武訓已經30歲了,這也是他乞討的第9年。武訓做了一個決定,他將自己的這些年存下來的錢,總計210吊,用來買田收租,他自己還唱道“我積錢,我買田,修個義學為貧寒”。之後武訓乞討幹活攢下的錢,他全部用來買田,同時這些田還可以為他創造收益,用來獲得更多的錢財。

終於在多年的努力之下,武訓靠著乞討已經買下了230畝田,攢下的錢也有3800多吊,這筆數目在當時可不小了,此時的武訓已經49歲了。但是武訓哪怕自己已經有這些錢了,他依然過著乞丐的生活。當年幫助他的楊舉人曾對武訓說過,

認為他應該給自己找個家,再娶個老婆,生個孩子,但武訓卻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個義學才無私”

興建義學,夢想實現

1988年,50歲的武訓認為時機已經到了,他拿整個青春去奮鬥的事情,可以在今年實現了。

武訓花費4000吊,在自己的老家堂邑縣修建了第一所義學,並給它取名為“崇賢義塾”。這間學院可是武訓乞討了整整30年才建起來的,這些年間,武訓吃盡苦頭,四處漂泊,但武訓還是靠著自己的信念堅持到了這一刻,為的就是讓那些貧苦人家交不起學費的孩子能夠免費讀上書,將來不被別人欺負。

義學院已經建好了,接下來就是老師的問題,武訓親自來到當地有名的先生家中,跪求他們幫助這些窮人家的孩子,然後再一家一家的到貧苦人家跪求他們讓自己的孩子讀書。

在第一年,武訓就幫助了大約50名貧苦家庭的孩子讀上書,孩子的學費,學堂的經營費用全部都是從武訓所買的學田中支出。開學第一天的時候,武訓還會先拜見老師,然後拜見學生,這種習慣武訓堅持了很多年,表達了他對於知識的尊敬。

每當學堂要擺宴席招待老師時,武訓都會邀請當地的名人一起,按理來說,武訓作為這所義學的創辦人,應該和大家一同入席,但武訓卻選擇自己一人站在門外,

看著大家吃,並且他還會為老師磕頭上菜,等到所有人都吃完離席後,武訓才會上桌去吃殘羹剩菜。

教書的事情,武訓也沒少操心,他經常會來到學堂看看這些老師和學生的情況,如果他看到認真教課的老師,在下課後,武訓會專門前去感謝,如果看到不認真教課的老師,武訓會跪求老師不要再如此了。

甚至有一次,武訓發現因為老師的疏忽,學生們在課堂上打打鬧鬧,武訓不願意責怪老師,便當著老師的面跪了下來,他說,老師犯了錯,學生不認真,這些錯誤都讓他一個人來承擔,老師見到武訓如此行為,頓時十分愧疚,之後也就會認真的對待上課一事了。

千古奇丐,萬人相送

1890年,52歲的武訓修建了第二所義學,1896年,58歲的武訓修建了第三所義學,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所義學,取名為“御史巷義塾”,也就是如今的臨清武訓實驗小學。

武訓為了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興建義學中,他終身未娶,不管別人怎麼勸他,他都覺得如果有了家室,他就會分心,就不能全心全意的做這件事了。山東巡撫張曜聽聞武訓的事蹟,將此事上報給了朝廷,光緒皇帝認為武訓是個大善人,便賜了一塊樂善好施的牌匾給他,並賞黃馬褂。

令人遺憾的是,1896年,在武訓完成了第三所義學之後,因積勞成疾,武訓累倒在了他熱愛的學堂之上。4月23日,當時武訓拖著病重的身體來到義學,他安靜的坐在一邊,聽著學生們朗誦的聲音,就這樣面帶微笑的離開了這個世界。

一個普通的乞丐,用一生的時間,修建了三所義學,武訓的事蹟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他的精神值得後人敬仰。武訓逝世之後,遵照他的遺囑,他被安葬於他所修建的第一所義學旁邊,而在他出殯之日,十里八村近萬名百姓自發的走上街頭為武訓送殯,百姓眼含淚水,哭聲一片。

朝廷為了紀念這位千古奇丐,還特意修建了武訓祠,為的就是讓後人可以銘記武訓的功績。武訓也被譽為教育之楷模,他的精神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被推崇備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