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個怎樣的人?他的人物形象是怎麼樣的形式?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孔乙己》

學生時代看這篇小說時,不免覺得孔乙己既令人討厭,因為他明明落魄潦倒了,卻還要端著一副知識分子的架子,滿口之乎者也,但同時覺得孔乙己又是一個可憐的人,他內心又是善良的,可是卻總是引來周圍人的嘲笑,覺得他就是一個和周遭的人格格不入的存在。

如今再次重讀《孔乙己》,心中生出了不一樣的感覺,明白了魯迅先生寫下這篇小說的用意,他用一種白描的手法,刻畫出一個社會邊緣人物-孔乙己,他雖然是一個知識分子,可是卻沒有功成名就,無法過上丁舉人那般光鮮亮麗的生活。但他內心覺得自己是穿長衫的,不屑於將自己歸屬於普通勞動人民,慢慢他成為了一個邊緣化人物,無法融入於這兩個階層中,邊緣人從從狹義來說就是各個方面都脫離主流社會群體的個體。

魯迅先生刻畫了孔乙己這個人物,不僅是抨擊舊知識分子迂腐的一面,也深刻地揭示了社會各階層人物的冷漠和自私,人性中的涼薄。

以丁舉人為代表的上層世界、短衣幫的勞苦大眾以及孩童世界,三個不同階級對於孔乙己的合力絞殺,孔乙己這個落魄知識分子最終悲慘而落寞地死去,彷彿他從來沒有出現過。

小說中的丁舉人從來沒有正式出場,可是他在讀者內心的印象卻是根深蒂固的,小說一開始就這麼寫道: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檯。”

這不禁令我聯想起當時社會等級森嚴的階級之分,而以丁舉人為主流的上層世界的人,他們高高在上,而且有著天然的優越感,這都由於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所決定的。

小說真正提到丁舉人,也是從一個喝酒者的講述中得知,因為孔乙己偷了丁舉人家的東西,被丁舉人抓了個正著,

“怎麼樣?先寫服辯,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後來呢?”“後來打折了腿了。”

小說沒有任何多餘的語言,寥寥數筆便勾勒出一個權威者的形象,他們的利益一旦被觸犯,便會痛下毒手,沒有任何憐憫之心。他們一旦考取功名成為人上人,便擁有了特權,對曾經如孔乙己一樣的同行者,丁舉人顯露出極大的冷漠。

丁舉人突破了沒落的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相對的封鎖,卻轉而換了一副統治者冷酷殘忍的嘴臉,對同是讀書人的孔乙己不僅毫不留情,甚至意欲置之死地。

孔乙己內心深受“學而優則仕”思想的影響,想躋身上流知識分子階層,所以他總是穿著那件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的長衫。這裡表達出兩個訊息,第一層意思是:孔乙己內心深處把自己歸類為知識分子,所以穿著一身標誌著知識分子的長衫。他身上那件長衫又髒又破,這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孔乙己的潦倒窮困,這反映出孔乙己的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反差。

第二層意思,一襲破舊汙穢的長衫寓意著孔乙己想要融入上層世界的幻滅,就如這件長衫一般,早已破敗不堪,孔乙己眼裡看著,心中卻還固守著這個可笑的念頭,可笑可氣又可嘆。

孔乙己極力想進入上層世界,卻求而不得,丁舉人為首的階層對於孔乙己的排斥和無情打壓,是刺向他的第一把刀。

對於以短衣幫為代表的“下層世界”,孔乙己則是由內而外地排斥的,因為他心中儲存著知識分子可悲的高傲,以“穿著長衫的讀書人”自我標榜。他雖然不能像丁舉人那樣成為過著上流社會階層的生活,但是他不願意放下讀書人的架子。

他覺得自己是讀書人,從心底裡看不起那些賣苦力的下層老百姓。從中不難看出孔乙己的迂腐,孔乙己自然是不願意自降身價與短衣幫為伍。同時,那些短衣幫也打心眼裡看不起孔乙己,因為孔乙己雖然天天穿著長衫,以讀書人自稱,卻身無長物,連溫飽都無法解決。

短衣幫都是一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窮苦老百姓,他們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對於生活的艱辛和生存的艱難,他們和孔乙己一樣感同身受,可是他們卻在捉弄孔乙己的同時感受到開心,將平時受到的壓力得以釋放。這樣就可以從一個比自己更可憐更落魄的人身上找到一些做人的底氣,尋找自己的那點可憐自尊,卻泯滅了自己最後一點善良。

那些人總是百問不厭:

“你是不是又偷東西了吧?”

也許此時他們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於孔乙己的小偷行徑嗤之以鼻,可是卻忘記了自己身上的各種惡習。孔乙己一個落難讀書人,喜歡看書卻無錢購買,只好用偷書來滿足自己的一點精神食糧,至少他還可以在書中找到些許安慰和快樂。

短衣幫們因為長期處於生活底層,無法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快樂,更沒有精神上的追求,所以他們只好在這個看起來比自己更可憐更落魄的人身上尋找樂趣。

孔乙己遭到了短衣幫們的肆意嘲諷,他內心的痛點被他們無情踩踏,這成為了刺向孔乙己的第二把刀。

魯迅先生在小說《孔乙己》中描述的看客中還包括了孩子,這是有別於其他的小說,魯迅小說中的孩子形象都是純真樸實的,比如《社戲》中兒時的小夥伴,《故鄉》中的小閏土,可是在《孔乙己》中孩子的形象卻也變得令人討厭,他們多了份成人世界的事故和圓滑。

孩子們一看到孔乙己,一邊想騙他的豆子吃,可是一吃完豆子,轉臉又笑他。也許孔乙己在他們眼中就是比較好騙的人,可以輕而易舉地從他那裡騙到東西吃,而且還可以任意嘲笑一番。也許在別的大人那裡既騙不到吃的,還可能會被斥罵。

魯迅先生描述的這群孩子在成人世界的勾心鬥角及各種算計耳燻目染下,已經變得勢利和善於察言觀色,早早失去了童真,淪為了看客之一,他們憑藉著孔乙己那點善良,既討得好處,又對他捉弄取樂子,讀來讓人覺得心生涼意。

孔乙己內心深處殘存的一點良善之心,卻遭到了“孩童世界”的無情踐踏,孔乙己想透過實際行動證明的存在感和價值感,想在純真的孩童那裡尋找一點存在感,尋求一點世間的溫情,可是最後卻以失敗告終。

本來應該是善良純真的孩童給了孔乙己又是致命的一刀,此時他的內心已經沒有了任何期盼,最後在這個涼薄的世界中悄無聲息地死去了。

讀了小說後,深切感受到孔乙己的可悲可嘆,而孔乙己身邊的冷漠看客更加可惡可恨,他們將自己對於生活中遭受到的所有不如意,統統宣洩給一個可憐的落魄讀書人,從中尋找一點樂子,人性中的涼薄顯露無疑。

《孔乙己》被魯迅先生收錄到了《吶喊》文集中,所以我們可以透過字裡行間看到魯迅先生的吶喊:給世間多一點溫情。

①究竟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之初性本惡?

《孔乙己》中對於“我”的描述,“我”是店中夥計,因為樣子太傻所以掌櫃安排我在櫃檯前打雜,在小說中“我”是唯一沒有諷刺嘲笑孔乙己的人,是小說中難得的良知尚未泯滅的旁觀者,所以孔乙己對“我”表現出幾分好感,教我寫字,可是卻遭到了無情的漠視。小說中還著重描述了那幫早已失去了純良的孩童,他們對於孔乙己無絲毫的善意。

我不禁在想究竟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之初性本惡”?

孟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因為人天生就有惻隱之心。而荀子則認為人性是惡的,人類就是個自私自利爭奪資源的動物,是為了生存的本能。

幾百年以來對於“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之初性本惡”?一直爭論不下。其實在我看來善和惡存在每個人的心中,是人的正反兩面,只是人在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中受到不同的薰陶後,善與惡交鋒的結果。

所以魯迅先生會發出吶喊聲:救救孩子!因為成人世界的不健康的世界觀已經侵蝕到了孩童世界,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由於成人世界的錯誤世界觀,孩子的世界觀也出現了偏差,現在的校園暴力頻頻發生,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的屢屢發生,都與他們錯誤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由此看來這對於如今的我們依然有著現實意義,我們成人世界的價值觀對於孩子的世界觀的形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孩子不僅是家庭的未來和希望,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

②不要做麻木的看客,淪為烏合之眾,堅守自己的做人底線

孔乙己在冷漠、無情的精神圍剿中,最終孤獨死去。

在讀小說《孔乙己》時,我不禁在想:那些短衣幫以及小店夥計,他們都是底層老百姓,他們之中應該也不乏有善良之輩,為何就沒有一個人能夠給予孔乙己這個落魄之人一點溫暖呢?畢竟孔乙己雖然迂腐,但是不是那種大惡大奸之人,其實他也想融入群體之中,可是卻被眾人排擠。

法國作家勒龐的《烏合之眾》中這麼寫道:

只有身處群體之中,這些傻瓜,低能兒和心懷嫉妒的人才能夠擺脫自己卑微無能的感覺。只有身處群體之中,他們才會感覺到一種殘忍,短暫但有巨大的力量。

人性往往透過鑑賞他人痛苦,來忘記自我命運的卑微與低賤,以此來達到虛妄的滿足。

其實如今社會中的網路暴力就是一種新時代的烏合之眾,曾經看過一個報道:一個女醫生去游泳池游泳的時候,遭到一個十三歲男孩摸屁股等不雅動作的騷擾,她丈夫上前去打了小男孩兩巴掌。少年的母親隨即叫人女醫生圍在浴室裡面毆打,後來在警察也協調了此事。可是男孩的家長卻依舊不罷休,他們不僅到女醫生的單位去鬧,還在網路中散佈不實言論,引起網民人肉搜尋,最後女醫生終於頂不住壓力,選擇了輕生!

有時候我們在網路的煽動下,失去了基本判斷能力,成為了冷漠的看客,合力扼殺了一條條鮮活的生命,但願悲劇不要重演。

但願我們從《孔乙己》看到些什麼,也許我們可以從那些刺耳的笑聲中感悟到什麼,但願我們不要成為孔乙己那樣的人,更不要成為那些冷漠無情的看客。因為這個世界之所以讓我們留戀,因為它還有一絲溫情和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