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潼關南原之戰李自成為何輸得那麼慘?如果張獻忠來援,結局會如何

農民軍的數量雖大,但戰鬥力其實並不強,他們最擅長的是流動戰,而不是面對面的野戰。

因此,只要明軍的戰略思路不出問題,李自成其實是沒機會的,即便張獻忠來救援,潼關南原之戰闖軍也必敗無疑。

潼關南原之戰的歷史背景

崇禎七年(1634年),闖軍經歷了一次生死大考,那一次,號稱百萬大軍的闖軍被五省總督陳奇瑜逼入車箱峽,面臨著全軍覆沒的危險。

後來,李自成用詐降之際騙過陳奇瑜,殘部才逃出生天。

崇禎八年,滿血復活的農民軍在滎陽召開了“滎陽大會”,會上李自成提出了“聯合作戰、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策略,並以此為指導思想統一了各路義軍的軍事行動。

此後的一年時間裡,農民軍各部分兵作戰,取得了輝煌的戰績,連老朱家的祖墳都被李自成和張獻忠刨了。

崇禎九年,高迎祥戰死,李自成接過了闖軍的帥旗,隊伍又迅速擴充套件至百萬之眾。

面對熊熊之勢,楊嗣昌提出了著名的

“四正六隅、十面張網”

的剿匪策略。

所謂

“四正”

,就是指以陝西、河南、湖廣、江北為四正,四巡撫分剿。所謂

“六隅”

,是指延綏、山西、山東、江南、江西、四川六巡撫分防而協剿。所謂

“十面之網”

,是指總督、總理二臣隨賊所向,專征討。

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十個巡撫責任包乾,農民軍到誰的防區就是誰的責任;總督和總理跟在農民軍屁股後面追,與防區內的巡撫合作砍人。

應該說,楊嗣昌的眼光很老道,他一眼看穿了農民軍流動作戰的特長,以及明軍職責不清、相互推諉的弊端。

他的策略明確了所有人的職責,責任到人誰也不敢怠慢了,這就讓農民軍流動作戰的優勢消失了。

果然,這個策略很厲害,農民軍被分割消滅,張獻忠、羅汝才先後向熊文燦投降,義軍遭遇重大挫折。

李自成的日子也不好過,他被曹變蛟從四川一路驅趕到漢中、關中。途中,他的六隊和祁總管先後投降,他被迫向東逃,計劃經過潼關向河南流竄。

李自成的行軍軌跡正好落入洪承疇和孫傳庭的圈套,原來曹變蛟正在按計劃將李自成趕進預設的圈套,潼關南原之戰一觸即發。

李自成為何敗得這麼慘?

潼關南園位於華陰之東,潼關之南,商洛山之北,是一個由六個平原構成的四十里開闊地帶。

這六塊平原自西往東分別是:永豐原、鳳翼原、中指原、麟趾原、牛頭原和代字營原,六原之間被河流、溝岔、裂谷分割,是一個地勢優良的戰場。

我沒查到南原之戰的詳細史料,但從地圖上看,洪承疇的三道伏兵應該在薛家溝、潼關河和禁河(溝),或者在潼關河、禁河(溝)、遠望溝。

三個戰場分別在永豐原、鳳翼原、中指原,或者鳳翼原、中指原、麟趾原。

崇禎十一年十月,李自成大軍被曹變蛟驅趕進南原,遭遇洪承疇第一道伏兵的截殺。此時闖軍連續數月敗逃,一路上不斷出現投降的情況,士氣正是低落的時候,因此被一擊即潰。

事實上,義軍的數量水分本來就很大,他們都攜帶著家小,以及全部家當,真正有戰鬥力的人員也就五分之一。再加上裝備落後,部隊的訓練水平又不夠,因此在野戰方面先天不足。

幾個不利因素疊加,闖軍迅速潰敗,他們能做的就是拼命突圍。但洪承疇後面還有兩道伏兵,李自成闖過第一道,難闖第二道,闖過第二道再也無法突破第三道。

李自成在轉戰過程中顯然沒做好“群眾工作”,南原的當地百姓自發地加入了對闖軍的剿滅戰,極少數脫離戰場的散兵遊勇,又遭遇百姓們的襲擊:“遇則棒殺,秦賊遂盡。”

這場慘烈的戰鬥後,李自成只帶了十八騎(也有說七騎、十四騎)突出重圍,向南鑽進商洛山,這才撿回了一條命。

假如張獻忠為何不來救援?

此時張獻忠在幹什麼?他怎麼不來就遠呢?很遺憾,他有心無力,就在不久前,被圍困在谷城的他已經嚮明軍投降了。

有了楊嗣昌的“

四正六隅、十面張網

”之策,明軍的戰鬥力恢復了正常水平,張獻忠這個流寇走到哪裡都不再是遊山玩水般的瀟灑,而是被迫與玩命的明軍實打實的對抗。

崇禎十年,張獻忠在南陽被左良玉擊敗,他身負重傷,如果不是孫可望奮力相救,他就掛了。

失敗後的張獻忠與羅汝才分兵,被熊文燦圍困在谷城和鄖陽。於是他們故技重施,嚮明軍提出投降。

這個時候,如果明軍統一思想,克難攻堅,估計張獻忠的結局就好不了。

可是熊文燦身上揹負的壓力太大,他想盡快結束戰鬥,因此熊文燦不顧楊嗣昌的反對,在崇禎帝的許可下接受了張獻忠的投降條件。

這個條件有點奇葩,張獻忠提出,投降可以,但不能收編我的隊伍,我也不做大名的官。

這哪裡是投降?分明是想以休戰贏得喘氣的機會,可崇禎居然接受了。於是張獻忠將部下四萬人馬分佈紮營,有條不紊地進行新兵招募和軍事訓練。

一年之後崇禎十二年,滿血復活的張獻忠、羅汝才殺出駐地,重新點燃推翻大明的熊熊烈焰。而熊文燦卻因此被崇禎帝送上了斷頭臺,他的家人也被張獻忠殺光。

但此時,張獻忠剛剛投降,實力還沒有恢復,不具備救援李自成的能力。另外,從谷城到潼關路途遙遠,還要穿越商洛山,時間上也不允許。

即便以上兩個條件具備,張獻忠恐怕也未必願意救李自成,因為在攻破鳳陽時,他與李自成因為分贓不均發生衝突,兩人早就分道揚鑣了。

張獻忠前來救援能成功嗎?

如果我們非要做假設,張獻忠具備救援的條件,也確實趕上了南原之戰,那又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呢?

這要分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張獻忠沒有後顧之憂,且打了洪承疇一個措手不及。

透過地形圖可知,張獻忠參加南原之戰一定是從南原的南邊,商洛山北上,此時李自成正遭遇洪承疇的東面阻擊。

張獻忠從南邊殺過來能起到什麼作用呢?假如他與李自成的目標一致,即向東突破。這就是一場惡戰,誰勝誰負很難預料。

假如他要想將李自成救出戰場向南撤退,這個目標應該比較容易達成。

第二種情況,張獻忠遭遇追擊和反包圍。

請別忘了,張獻忠身後還有一個熊文燦貼身相隨呢!因此他做不到突然出現在南原戰場而不被洪承疇知曉。

張獻忠增兵李自成,熊文燦肯定也要參戰。西邊還有孫傳庭,假如李自成和張獻忠兩大主力都出現潼關南原,估計他也不會閒著,也一定會趕來增援洪承疇。

這種情況下,張獻忠恐怕不光救援不成,連自己都要搭進去。

綜上所述,假如張獻忠來救援李自成,最好的結果就是救走李自成和他的殘部。

這就是洪承疇的厲害之處,也是楊嗣昌的策略成功之處,無論李自成還是張獻忠,一直處於被四面追擊的境地,潼關南原是獵物精疲力竭情況下,被明軍收網的地方。

如此可見,只要明軍戰略對頭,其實李自成早就應該被剿滅了,只能說,滅了大明的不是李自成,而是大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