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大隋第一筆桿李德林,他的一生有哪些傳奇經歷?他的結局如何?

隋筆-(八)李德林

有關隋初的名臣,我們已經講了不少,他們中既有相才高熲,也有將才楊素,還有經濟能手蘇威。群星璀璨之中,似乎還缺少了一顆文曲星。而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講講這位大隋第一筆桿——李德林。

1。少年天才

李德林,字公輔,少年即有天才之名。在別人家小朋友還在對著《論語》發愣的時候,李德林就已經把左思的《蜀都賦》給背的滾瓜爛熟。這一天才之舉甚至引起了北齊首都鄴城的轟動,以至於李家門口天天門庭若市,都是來圍觀這個小傢伙背《蜀都賦》的各界名流。看完了,還不忘誇一句:

若假其年,必為天下偉器!

十年以後,李德林已經能把四書五經和各類文集背的滾瓜爛熟,每日能寫作數千字。他的文筆,就連《魏書》的作者、素有嫉賢妒能之名的魏收都不得不讚嘆:“此子將來的文筆,恐怕不會遜於溫子升(北魏著名文學家)啊!”

正當李德林準備憑藉文采在仕途上一展雄風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了。李德林毅然放棄了在鄴城的所有,回到家鄉丁憂。父喪期間正是寒冬臘月,而他僅僅披著一件單衣、裹著一張蘆蓆,硬是在墳地旁的小棚子裡守完了一整個喪期。

服喪期滿後,李德林在北齊境內的名聲又上了一個臺階——本來他還“僅僅”是個少年天才,現在又多了一個孝子的人設。剛一丁憂完畢,李德林就被時任宰相的高演聘為幕僚。高演登基以後,又把李德林升為中書舍人,專門執掌機要事務。待到北齊末年,李德林已經和顏之推並列,成為儀同三司級別的高官了。

2。揚名長安

在北齊境內聲名顯赫的李德林,其盛名同樣也遠播到了敵國北周。當週武帝率領北周大軍攻破鄴城後,他立刻派人到李德林家中去宣慰道:

平齊之利,唯在於爾,宜入相見。

身為亡國之人,李德林很好地體現了自己大丈夫的屬性——能屈能伸,沒說二話,立即起身跟隨宇文邕來到長安,成為了北周的臣子。而宇文邕也給了他極高的禮遇:不僅向他徵詢原北齊境內的人才名單,還公開表示道:

我常日唯聞李德林與齊朝作書檄,我正謂其是天上人。豈言今日得其驅使,復為我作文書,極為大異!

謂之李德林為“天上人”,看來這位周武帝也不僅僅會打仗,說起撩人的話來也是一套又一套。

對宇文邕的賞識,李德林感激涕零。具體表現方法,就是在宇文邕駕崩沒多久,他就主動投靠了楊堅,成為了隋朝的開國功臣之一。

和其他隨風倒的臣子不同,李德林是真的對楊堅作了巨大貢獻的。在鄭譯、劉昉陰謀架空楊堅的時候,他一語點醒楊堅,讓他把權力抓在手裡;而當韋孝寬在平尉遲迥過程中受阻,楊堅想換將時,又是他堅定了楊堅的內心:

公但以一腹心,明於智略,素為諸將所信伏者,速至軍所,觀其情偽。縱有異意,必不敢動!

在關鍵時刻穩定住君心,並且幫助主公作出正確的判斷,這就是能力。

3。新朝顯赫

李德林的謀略,確實有過人之處;但他最厲害的,還是在文筆上。楊堅篡權過程中的一系列文章,都是由他草擬的;而他最著名的兩件大事,還是《開皇律》和《霸朝集》。

《開皇律》的主要修撰者雖然是高熲和蘇威,但是行文落筆還是需要一位文壇巨擘。這位負責將偉大構想落在紙面上的,就是李德林。

至於《霸朝集》,就更是李德林的得意之作了。開皇五年,楊堅命李德林把隋朝建立以來的各種檔案彙編一下,李德林揮斥方遒,不久便把文獻呈到御前。

楊堅拿到這本書以後,一開啟就放不下去,越讀越高興,越讀越想讀。讀著讀著,就聽見屋外有雞在打鳴。抬頭一看,天已經大亮了。

早上上朝的時候,楊堅就拉著李德林的手對他說:“從古到今,成大事的人都有天才在邊上幫襯著。我以前一直不知道是誰,讀完您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這個人就是您啊!”

很快,楊堅就給了李德林的超品待遇——隋軍滅陳的時候,李德林稱病不隨軍出征,高熲和楊廣就有點不太高興。而楊堅的敕令讓他們更有火撒不出:“李德林不想去就不去嘛,你們派人去他那兒徵求意見不就行了?”

此時的李德林,恩寵之盛,無人可比。當然,走到人生巔峰的他,也毫無疑問的將會迎來低谷。

4。無端被廢

李德林的被廢,源於他對楊堅的一件政策的微詞。

開皇十年,楊堅派人去南方巡閱,檢察自己設定里正這一政策的成果。特使回京以後,向楊堅彙報說,自己一路走來,感覺里正並沒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反而成了部分大族橫行鄉里的藝考。於是楊堅下令,準備廢除里正這一職務。

這個時候,李德林跳出來提出反對。他的理由也很簡單:帝國剛剛統一,朝令夕改不利於政策的穩定性,對民心的穩固也未嘗是一件好事。

而當李德林搖頭晃腦著在御前掉書袋子的時候,楊堅的拳頭卻越捏越緊。等李德林說完以後,楊堅才咬著牙說了一句:“爾(注意用詞)是要讓朕做王莽嗎?”

這一點得補充一點課外知識——王莽新政時期,就是因為制定了很多不得體的政策,而在一片怨聲載道之中還堅持不變,最後才逼得天下大亂。楊堅本來就是走的王莽的老路子,自然心虛;李德林還要讓他因循守舊,自然觸動到了他最敏感的神經。

而不久前的另外一件事更是火上澆油——為了給自己的父親弄一個贈官,李德林謊稱自己的父親在北齊是太尉諮議。這讓對“孝”字特別看重的楊堅非常不爽,正好借這個機會來了個總爆發:

朕方以孝治天下,恐斯道廢闕,故立五教以弘之。公言孝由天性,何須設教。然則孔子不當說《孝經》也。又誷冒取店,妄加父官,朕實忿之而未能發。今當以一州相遣耳!

這位開皇年間第一大秘書,就此離開政治舞臺的中心。而毫無地方任職經驗的他,在地方上也幹得難言出色。一年後,李德林鬱鬱寡歡地離開人世。

其實李德林的結局絕非個例,無論是高熲、蘇威還是他,都是開皇初年的一時名臣;而他們最後的結局,都只是在開皇后期留下了一個落寞的背影。

這,到底是臣子的問題,還是皇帝的問題?很難說得清。

那麼,換一個皇帝呢?隋朝的政治生態會有轉機嗎?

咱們下回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