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鑿壁偷光的匡衡是個怎麼樣的人?為什麼他長大後成為了什麼人?

年少讀書的時候我們都會讀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叫匡衡的小孩因為家中貧窮買不起蠟燭,在晚上想要讀書的時候發現牆上有洞發來微弱的光,於是他便將洞鑿大以便自己讀書,他家的鄰居深為他的這種精神而感動而讓匡衡去他家裡讀書的故事,這就是鑿壁偷光這個著名典故的由來。那麼故事中的主人公匡衡如此好學,他長大以後又成為了什麼樣的人呢?老師們常常會為了教育學生而講到這個典故,可為什麼對後來發生的事隻字不提呢?

匡衡年少勵志

西漢經學家匡衡出生於一家普通的農戶人家中,他的祖輩世代都是農民,因為當時西漢國策導致普通百姓生活壓力十分大,而且又常常是旱季,農民的收成不好,所以匡衡小時候家中十分的貧窮。正因這樣的貧窮,匡衡一心想要改寫自己的命運,他想透過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步入仕途來改變自己以及家人貧窮的窘境。於是他從小就十分的好學,家裡用不起油燈就在牆壁鑿一個洞借用鄰居家的燈光,沒有錢買書他就去別人家幫忙幹活來賺錢買書,白天干活晚上的時候讀書。

讀書勤奮刻苦的匡衡透過一年的時間,遍通讀了一遍如《詩經》、《孝經》等著名的經學讀物,在學習《詩經》的時候他常常會找一位博士請教,博士因為他刻苦好學的精神深為感動,每次都沒有向匡衡要過錢。他對《詩經》有著自己十分獨到的見解,當時的人們以:“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來稱讚匡衡對於《詩經》獨特的觀點。

匡衡決心步入仕途時一共經過了九次考試,最終僅僅考取了丙科,根據漢朝的規定他只能做太原郡的文學卒史,但是當時的經學家十分推崇他對於《詩經》一書的見解,當時還是太子的漢元帝也對此人頗感興趣,經常會邀請匡衡聽他講述知識。漢元帝即位後出於對匡衡的欣賞,便將他升遷為博士,改授“給事中”一職。

受到重用的匡衡

匡衡十分精通《詩經》,因此說話的時候也常常引經據典。有一年長安附近發生了日食,地震等自然現象,在古人看來這是不詳的徵兆,漢元帝為此大為驚慌,於是匡衡就引用詩經上的話來勸諫皇上。大意是今天國家遭遇了天災,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從此之後宮廷中的開支一定要節儉,不要過於奢華,把節省下來的錢用來賑濟百姓,重用具有才能的賢良,辭退尖酸刻薄的小人。另一方面匡衡又引用《詩經》的句子來安撫遭受天災的百姓。

漢元帝認為匡衡是一個十分有才華的人,從他的提議中也可以看出,他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官員,由此漢元帝也開始了他的一系列改革,將匡衡提拔為光祿大夫,並任命為太子太傅,也就是教太子讀書的老師。升任為光祿大夫後他在朝中的地位也逐漸變得重要起來,滿腹的才學也被他發揮的淋漓盡致。自漢武帝起便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風氣盛行,因為精通儒學的匡衡地位不斷的在提升,從御史大夫一直到丞相之職,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如果史書上對於匡衡的記載就此結束,那麼他的確是勵志的典範,而且會作為一名好官為人民所紀念,可後來的他卻成了一個嫉賢妒能,甘於奉承的弄臣。他小時候刻苦讀書的事蹟的確值得我們去學習,可是這樣一個讀書人負心起來,恐怕比沒有讀過書的人更加可怕,在官場中的摸爬滾打使得他徹底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奸佞弄臣

成為了丞相的匡衡逐漸與皇上身邊的宦官石顯勾結在一起,公元前三十三年,漢元帝駕崩,太子漢成帝即位,後來的宦官石顯因為漢元帝的去世,也逐漸的被漢成帝所疏遠。原本的丞相匡衡與御史大夫都是石顯一檔,他們三個人互相都有很多的把柄在對方手裡,因為害怕石顯的存在對自己不利,他們便聯合起來一起揭露石顯過去的舊罪行,就此本是一條繩上的螞蚱,石顯被罷官回到老家,在路上因為憂憤遂絕食身亡。

在這場權力的遊戲中匡衡不斷的勝利,他的心中也十分的得意,居然找起了陳湯的麻煩。陳湯是著名的大將軍,那句有名的“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就是出自他口。當年的他遠征匈奴,斬首了單于大勝而歸,為了獎勵自己與自己一同英勇奮戰的將士們,他將攻打匈奴所獲得的戰利品全部分給了自己部下,就因為他沒有拿這些戰利品來孝敬朝中這些當權的人,引起了匡衡等人的不滿。

於是匡衡糾集了很多大臣聯名向漢成帝上書諫曰:陳湯奉命攻打匈奴,卻貪功冒進等等。總之說了很多陳湯的壞話,有些並不屬實,其實是他們的汙衊。漢成帝偏信匡衡等人所言,因為朝廷中還有為陳湯說話的人,告訴漢成帝如果不獎賞有功之臣反而怪罪,會失去天下人心,這才免罪於成湯,封關內侯。後來的陳湯只好在家攥寫書籍,一生的奮鬥全部毀於匡衡等人的讒言之中。

後來與他一起彈劾石顯的御史大夫張潭因為犯下一些錯誤而被罷免,張潭也告發了匡衡私自擴張封地一事。他偷偷的將屬於自己的封地擴大,巧取豪奪臨淮郡百姓兩天四萬畝,而且他還讓自己的手下盜取公家的財務,最終兩個人都被奪取原來的爵位,貶為普通百姓。這便是教科書上未曾提到的事情,如此的一個人卻成為了我們學習的榜樣,未免有些嘲諷。

結語

雖然老師從來未告訴過我們匡衡後來發生的事情,但是就鑿壁偷光這一點來看,匡衡勤奮刻苦,認真學習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想教科書的本意也是鼓勵我們學習這一種精神。匡衡晚年的確在權力中迷失了自己,他早年其實並不是這樣一個人。這也提醒了我們,當一個人擁有再多的權力,也不要迷失自己的本心,不要做慾望的奴隸。這正是以史為鑑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