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張儀為什麼能在蘇秦眼中成就不可估量的成就?他的一生有哪些功績?

上一篇我們說了張儀在秦國受到重用,並且答應蘇秦絕不攻打趙國,張儀和蘇秦作為同學,兩個人的實力不相上下,但是在蘇秦看來,自己的才華不如張儀,而在張儀看來,自己的才華又不如蘇秦,尤其是在蘇秦用計謀激勵張儀去秦國的這件事上,張儀更是覺得自己比蘇秦先生差太多,那麼張儀到底怎麼樣呢?和蘇秦六國合縱的功勞比起來,張儀能有自己的一番成就嗎?接下來我們就繼續說說張儀的故事。

張儀身為魏國丞相,卻為秦國謀取利益,秦國從此留下隱患

秦惠王在位的第十年,派公子華和張儀攻下魏國蒲陽。張儀勸秦王將蒲陽歸還給魏國,又派公子繇到魏國去當人質。張儀對魏國說:“秦王對魏國非常寬厚,魏國不能不回禮。”於是魏國獻上上郡和少梁兩個地方,作為答謝。

秦惠王為此任命張儀為秦相,並且把少梁改名為夏陽。張儀為秦相的第四年(公元前324年),秦國擁戴秦惠王稱王。在此之前,秦國的國君都只稱公,秦惠王是第一位稱王的國君。

不得不說,張儀是個非常幸運的人,正好趕上了秦國蒸蒸日上的時候,一年之後,張儀擔任秦國將領,拿下了陝這個地方,並且在上郡建立要塞。張儀的能力也逐漸被他的功績所證明。又過了兩年,張儀同齊國、楚國的丞相在齧桑會面。回到秦國以後,張儀被免去相務,轉而到魏國去當丞相。

其實張儀這麼做是為了秦國,他想說服魏國臣服於秦國,以作為其他諸侯效法的榜樣。但是在他擔任魏相的四年多時間裡,不論是魏惠王還是繼任的魏襄王,都沒有接受他的建議,因而導致秦國數度伐魏,以示懲戒。

作為現代人的我們都知道,秦國最終滅亡的最本質原因就是暴政,對於一個人來說,有包容之心的人才能廣交朋友,而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更是如此,雖然秦國能一時鼎盛,但是不得民心的國家終究是走不長的,所以秦國在歷史上也只是曇花一現而已。

隔年,齊國在觀津打敗了魏國,秦國也想分一杯羹。而就在前不久,秦國剛剛滅掉了韓國將領申差指揮的八萬大軍,這讓各路諸侯都心驚膽戰。張儀趁此機會勸說魏襄王,希望魏襄王能因為恐懼而改變主意。

張儀說:“魏國的東西南北四邊,分別與齊國、韓國、楚國和趙國接壤,地勢平坦寬闊,沒有高大的山川作為天然屏障。像這樣的國家,註定成為戰場。魏國無論是和哪一邊的國家交好或者交惡,都會惹來麻煩,真可以說是容易四分五裂的地方。”

“現在主張合縱的人,想把天下合為一體,讓諸侯相敬如兄弟一般。但就算是同父母的親兄弟,也都有爭奪家產的時候,依賴蘇秦這種虛偽欺詐、反覆無常之人的策略,肯定不會取得成功的。”

其實世上的所有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而這些遊說家只不過是把事情的利弊誇大,需要說利的時候誇大利而堅決不說弊,需要說弊的時候誇大弊而堅決不說利。

張儀接著說道:“魏國若不臣服於秦國,那麼秦國必定出兵攻佔河西,阻斷趙、魏兩國的聯絡,到時就算趙國想來援助也無能為力了。秦國制伏韓國,進而攻魏。韓國害怕秦國,必定與秦國聯合。到時候,魏國的滅亡只在轉瞬之間了。”

“秦國最想削弱的國家是楚國,而最有能力削弱楚國的就是魏國。楚國外表強盛,其實內部空虛。魏國只要出擊,一定可以得勝。削弱楚國,歸順秦國,把災禍轉嫁給其他國家,讓自己的國家安定,這有什麼不好呢?”

張儀翻來覆去說了這麼多,但是最終還是在為秦國牟利,他想借助魏國的力量削弱楚國,從而讓秦國可以坐享其成,張儀和蘇秦雖然同為遊說家,但是蘇秦為的是天下蒼生的安定,而張儀為的只是秦國的霸業,就格局上來說,蘇秦的格局是比張儀大的。

張儀講了一大套說辭後,又對魏襄王說:“主張合縱的人都只會說大話,很難讓人信服。現如今只要說服諸侯就能夠封侯,所以天底下的遊說之士,日夜摩拳擦掌,都想和君主大談合縱聯盟的好處。國君賞識他們的口才,被他們的話牽著走,怎麼能不被迷惑呢?”

張儀又說:“臣聽說,羽毛積累多了,也能把船壓沉;貨物雖輕,放的太多還是會讓車軸斷裂。同理眾人的言論能化為堅硬的金石;不斷的毀謗能讓人毀滅。我希望大王好好想一想,並容許我回到秦國。”

張儀的語言藝術在於“危言聳聽”,在分析國情的時候,張儀指出對方的劣勢,讓對方產生“危機四伏”的感覺,於是魏襄王最終背棄了合縱盟約,利用張儀打通魏國和秦國的關係。

張儀回到秦國,重新擔任秦相一職,但是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可能就是變,三年後,魏國背叛了秦國,加入合縱聯盟。於是秦國攻打魏國,取得河西的曲沃。隔年,魏國再度臣服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