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歷史上最憋屈的皇帝,被諸侯控制無法翻身,反而皇位坐的長久也夠久

中國歷史浩浩湯湯五千年,其中的君主專制佔了大半的時間,話說君主應該是古代世界最有權勢也是最有能力的人,其實不然。君主是人,也有七情六慾,有自我要求高的,自然就有貪玩不理朝政最後亡了國的。優秀的君主功績自然斐然,暴君昏君也大多亡國身死,可是有一種君主,被諸侯或者權臣控在手心無法翻身,卻反而皇位坐的長久,憋屈的時間也夠久,這心理陰影面積肯定夠大的。

細讀中國史我們可以看得到,這樣的皇帝總是伴隨著“尊王攘夷”或者“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種論調。其實稍微變通的來看,這兩句話是一個意思,無非是趁著君主勢弱,而自己又不敢稱王稱帝,怕被其他人和後世史書口誅筆伐,退而求其次的一張方式。中國人自古好中庸之道,不是什麼違背原則的事兒,儘量不撕破臉皮,又好面子做了壞事兒還怕人說,於是弄出來這麼個折中的辦法,沒想到成為了一種“政治智慧”,真是無比奇特。

尊王攘夷這回事兒,最早提出的還是管仲,提出的方法也是真的巧妙,讓齊桓公無法反駁。眾所周知周幽王為了博得美人一笑放火玩了眾諸侯一把,諸侯們表面上不說啥,回去肯定破口大罵“你丫等著,竟然耍我們,下次丫再放火我絕對不去救你!”。寒了諸侯的心,周幽王也沒什麼好下場,被犬戎攻破國都,點了烽火臺卻半個諸侯都看不見,死之前估計也後悔不已。

後來兒子周平王東遷洛邑,也不是他自己去的,還是有鄭、晉、秦等諸侯護佑著的,這說明周天子在諸侯得心裡還是主君的存在,不然春秋時期再強的諸侯國也只稱“某某公”而不敢稱“某某王”,還是那個理由:臉皮薄,怕別人罵。定期還得拜見周天子,諸侯們都很不願意。

春秋中期,齊國經歷過一場奪位大戰後,迎來了齊桓公,也迎來了管仲,同時迎來了改革。管仲野心不小,有齊桓公撐腰,對齊國從上到下的改,上到政治體制,下到國民的家庭小事,真可謂是事無鉅細、婆婆媽媽。直到國內改完了,給齊桓公提了一個空前的外交建議。於是有了這樣一段對話。

管仲:咱們應該尊王攘夷。

齊桓公:(喝了一口水差點兒噎著)咳咳咳……為什麼?我齊國這麼強還要尊他?

管仲:您要是把剛才話說出去其他諸侯國會怎麼著?

齊桓公:那可能就麻煩了……

管仲:所以,本來周王室就受到北方蠻夷的侵染,先幽王被犬戎所殺,這件事對於諸侯們的震動還是很大的,我們尊王室,阻夷狄,你說你功勞大不大,霸主是不是手到擒來?

齊桓公:對對對,上卿真乃神人也。

所以看來,管仲所說的尊王和攘夷是可以結合起來的,而尊王攘夷徹底實施的時候,齊桓公也成了第一個霸主,用“尊王”旗號讓諸侯國“團結起來”,然後自己當霸主去“攘夷”,不得不說管仲這步棋走的極妙。

後來晉文公也如法炮製,踐土之盟大會諸侯,帶頭尊王,也成了霸主。當然,兩位霸主對周王確實是畢恭畢敬(不然不被看穿了),我想坐在上面的周王也是心情複雜:要不是我無力反抗夷狄,又何必拿來讓你們作秀呢?

所以春秋諸侯們為了成為霸主,也各各尊王(除了楚莊王),周王室雖然實際勢弱,表面上則威風八面神氣十足,實在是太具有戲劇性了。

同樣和尊王攘夷相似的,是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說起三國時期,想挾天子的最早的也不是曹操,而是李傕。著名的“毒士”賈詡還是李傕部下時,就進言“奉國家以徵天下”,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變異版本。

沮授也曾向袁紹進言,專門提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而袁紹卻不以為然,覺得漢獻帝是個累贅,挾了還得養,怪麻煩的,從這一點確實能看的出袁紹不適合搞政治,而毛玠給曹操建議“挾天子以令不臣”的時候,曹操一下子就懂了其中的道理。

曹操遷天子到許都,本來是一個一個很好的戰略,卻到後來被各路諸侯聲討,卻沒人尊其為霸主,主要還是沒有了外患,外部沒人威脅天子,你挾天子沒了名目,肯定沒人聽你的了,只能說你挾持天子行謀逆之事,這也怪曹操不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遷天子於許都後,曹操突然有了個尾大不掉的問題——天子辦公,大臣們要跟著,這幫漢室宗親讓曹操十分頭疼。因此後來曹操開始殺一些朝臣後,挾天子又殺朝臣的罪名是逃不掉了。

深諳厚黑學精髓的曹操也就肆無忌憚地扔掉了那些偽裝,天子沒廢,但也徹底無用了,先前玩兒的一些政治把戲,就徹底被拋棄,軍事征服,也就成了他唯一的手段。

說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兩段“挾天子以令諸侯”,一個成功,一個沒成。看來也不是用同一個理論就有相同的結果,悠長的歷史中各種人物粉墨登場,如同一場冗長的戲劇,有的能演的經典傳神,有的就成了拙劣的模仿。

身處雲端的王侯將相尚且如此,後世史書則如約記錄,能讓今天的我們看到這幅精彩的畫卷,也是教育後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沒有老祖宗栽過的跟頭,哪有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