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山海經》的內容是什麼?山海經中的山海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山海經》傳世版本共計十八卷,包括《山經》五卷、《海經》十三卷,其中十四卷為戰國時作品,四卷為西漢初年作品。山海經內容主要是地理知識,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還儲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相關內容在內的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上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亨莉埃特·默茨就對《山海經》產生了飛鏟濃厚的興趣,其中《東山經》讓她聯想起了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於是她開始專門研究《東山經》和美洲的山脈,最後她得到了一個非常驚人的結論,《山海經·海東經》中所描述的近50座高山,與美洲四大山脈中的46座高峰情況相吻合,不管是從河流流向,動植物形狀等來看,《山海經·海東經》中所描述的都與現實吻合,所以《海東經》寫的就是美洲大陸的山脈情況。

《山海經》從書中的內容看,涉及山脈水道、植物草藥、各種礦產、神話或歷史人物,在上古時期,在部落之中如此博學的人只有巫師,但從山海經的內容來看,遠不是幾個巫師幾年、幾十年能完成的,這應該有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而把這些積累收集起來編輯成書,在那個時代完成這樣的著作,除了官方任何部落都不可能完成。

《山海經》總共提及名字帶“帝”的有九人:炎帝,帝俊,帝鴻,黃帝,白帝少昊,帝顓頊,帝堯,帝嚳,帝丹朱,帝舜,書中提到大禹治水的故事卻沒有稱大禹為帝,這說明山海經成書之時應該在禹夏之際,大禹很可能還沒過世,若是成書在夏朝之時,按說應該稱呼大禹為帝禹。據此推測,《山海經》應該是大禹在成為華夏部落聯盟大首領之後,令手下史官編撰而成的。相傳,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山海經很可能是九鼎銘文的加強文字版,將九州物產更加詳盡地記錄下來。

根據山海經的內容,我們相信在大禹之前的時代,先民們已經涉足美洲,並經常往返,在當時通往美洲的道路並不神秘。

清末外交官歐陽庚之子歐陽可亮記載:1910年,清政府派歐陽庚為駐墨西哥專案特使,辦理1908年墨西哥革命時殺死華僑三百一十一人索賠專案。同時由攝政王載灃批准,張蔭棠幕僚王國維、羅振玉託查“華僑中有無殷人東遷的痕跡”。

索賠案完成的很順利,正當歐陽庚準備查詢“殷人東遷”時,居住在墨西哥奇瓦瓦地區的殷福布族的殷地安人百餘家族,忽然到特使館請願,稱“墨西哥革命時殺死‘殷地安人’七百五十名,這些‘殷地安人’為中國血統,殷人後裔,叫殷福布族,是三千年前從天國經天之浮橋島到這裡的,請求清政府保護索賠”。歐陽庚將此事報告攝政王載灃,當時載灃被國內事務弄得焦頭爛額,那還顧得上那麼大老遠的事,就以“傳聞難作三千年前之歷史”讓這件事不了了之了。

這些“殷福布族”是殷商的後裔嗎?他們所說的“天之浮橋島”,也許指明瞭一部分殷人東渡美洲的路線,那麼“天之浮橋島”究竟是什麼地方呢?

一百多年前康有為到美洲亞士瑞時見到一處印第安古蹟,有幾十棟石屋,由來已兩千多年,原本二三層,大部分已傾圯,但結構形似中國的房屋。他還寫詩說:“遺民似是自華來。”康有為還到了墨西哥、秘魯,發現遺殿器物,都像中國人的遺殿器物,黑髮黑瞳的當地人見了他,以酒食招待,視為同胞。所以他認定:南北美洲,皆吾種舊地。

中國有後羿射日的傳說,而印第安民族也有這個傳說。當地造物主叫狗酋達,犬形神人,創造了天地日月,造成十個太陽和十個月亮。他們本來是輪流值班,但是某一天,十個太陽白天並出,十個月亮夜裡並懸,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於是狗酋達就出來毀滅了九個太陽和九個月亮。他們也有關於天狗吃月亮的傳說,還有共同的龍文化以及關於洪水的故事等等,這些都與中國傳統文化十分相似。

雖然印第安有自己的語言,但是有些詞彙發音與漢語也相似。如稱小孩子為“娃娃”,稱“你、我、他”為“寧、內、儂”,稱“河流”為“河”,把船稱為“賽舨”。

說印第安人是殷商的後裔是有證據支撐的,1955年墨西哥出土的拉文塔第4號文物的玉圭,刻有4個符號,是3000多年以前中國商代的甲骨文,大意“統治者和首領們建立了王國的基礎”。此外,美洲出土的許多古物中都曾發現中國文字和石刻書法,都是先秦甲骨文或金文。

殷人本來就善於航海,《詩經·商頌·長髮》中說:“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相土是商湯十一世祖閼伯(契)的孫子,河南商丘人,商民族的第三任首領。相土勇猛有為,在他統治期間連海外的敵人都降服了,商部落管轄的範圍延伸到了“海外”,殷人戰敗越海而逃也就很正常了。

武王伐紂勝利後,商紂王的叔父,太師箕子不願為周臣,率領弟子與一批殷商遺老故舊五千餘人從今天的膠洲灣渡海到了今天的朝鮮,創立了箕子朝鮮

殷商在被周朝滅亡以後,曾經被商朝派出去的遠征東夷的商軍隊迅速的消失了,史籍中沒有任何的記載。而在同時間的墨西哥和中美洲一代興起了一種有著亞洲特徵的奧爾梅克文化。 最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後來的考古發現,美洲大陸上發現的奧爾梅克文化時期的文物古董,明顯地具有殷商文化的特徵。例如在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出土的假斧與殷商的玉圭如出一轍。

美洲印第安人流傳著《侯喜王歌》,記敘了侯喜率領二十五族歷盡萬難抵達美洲的事蹟:二十五族為呀兄弟,跟著侯喜過天之浮橋,途中艱難不能忘,分發麥黍眾相親,兄弟莫將兄弟辱,天國再逢冬復春。

根據歌謠,他們是透過天之浮橋過去的,可是天之浮橋究竟是什麼呢?

中國歷史中,戰敗越海而逃的事發生過很多次,在《尚書大傳·湯誓》中有載:“桀日,國君之有也,吾聞海外有人,與五百人俱去。”我聽說在夏朝末年,商湯打敗夏桀的時候,就出現過五百人逃亡海外的事情。

這些都說明,在上古時期,至少在殷商末期,通往美洲之路並不神秘,而且一直可以使用,正是因為有了這條路,所以《山海經》中才會對美洲大陸的地理物產有所記載。

天之浮橋島有兩種說法,一是乘船沿著阿留申群島直達美洲。阿留申群島之間的距離大多不過幾十海里,在海平面下降的遠古時代群島之間就如同連結美洲和亞洲的浮橋島。北太平洋有一條暖流帶,又名北太平洋西風漂流,為黑潮(日本暖流)的延續,在東經140~160°與黑潮相接。暖流介於北緯35°~42°間,流向東,自日本本州島東部外海延伸到北美大陸西部近海後分為兩支:一支北上,稱阿拉斯加暖流;一支沿北美大陸外緣南下,稱加利福尼亞寒流。古代先民乘船順著洋流沿著阿留申群島漂流,最終來到美洲。但這裡有個問題,先民們乘船是從山東附近渡海沿著日本列島北上然後沿著阿留申群島抵達美洲,還是從勘察加半島附近伐木造船,沿著阿留申群島渡海?秦朝方士徐福帶領三千童男童女經數年之久的準備也只是到達日本,殷商那個時候,能夠造出遠渡萬里重洋的大船嗎?在大禹王之前人們的航海技術處於啟蒙狀態,阿留申群島雖然相距不遠就有礁石島嶼,但順著洋流漂到美洲也不是十天半個月就可以的,太平洋的海浪狂風不是簡易的航海工具能夠抵抗的,更不要說長途航海所需的食物淡水。

二是渡過白令海峽抵達美洲。白令海峽位於北緯65°35′附近是高緯度地區,冬季白令海峽是結冰的,海峽最窄處寬約35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峽兩側為山地。

現今的白令海峽中有一個群島——奧米德島群島,小迪奧米德島(Little Diomede Island)和大迪奧米德島是白令海峽中間的兩個小島,大迪奧米德島屬於俄國,小迪奧米德島屬於美國,中間只隔2。5英里的海水。

在距今1萬年前的第四紀冰期時,海水低於海平面約100米~200米,白令海峽歷史上是亞洲和北美洲間的“陸橋”,兩洲的生物透過陸橋相互遷徙。

竺可楨在他的著作《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根據豐富的歷史文獻和考古發掘材料,證明我國在近五千年中,最初二千年,即從仰韶文化時代到河南安陽殷墟時代,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高2℃ 左右。根據考古發現,在河北地區發現了亞洲象的遺骨,這證明當時河北地區應該是亞熱帶氣候,西伯利亞地區應該比現在溫暖的多,冬季也不會那麼漫長寒冷,上古時期的遊牧民族在溫暖的春夏秋季遊牧到勘察加半島遊牧到白令海峽東端,於是便看到了對岸美洲大陸的山脈,甚至有些部族利用簡單的木筏,藉助海峽上鑲嵌著一串礁石島嶼,即“天之浮橋島”來到對面的美洲大陸生活。

美國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的多布森(Jerry Dobson)研究指出:“今天白令海峽只有幾塊島嶼,但是在末次冰盛期有很多,這些島嶼由西向東形成,幾千年來,海平面都在上升,這些島嶼又從西向東逐個被淹沒。

在公元前五千年左右,白令海峽很可能比現在更加狹窄,站在海峽的亞洲一側就可以看到對面的美洲大陸,而在狹窄的海峽上鑲嵌著一串礁石島嶼,直通美洲大陸,這就是“殷福布族”所說的“天之浮橋島”。

大約在公元1120多年前,商紂王戰敗自焚,遠征東夷的商軍在首領侯喜的帶領下,北上遼東,穿越廣闊的西伯利亞來到亞洲大陸的最東端——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侯喜帶著族人砍伐樹木建造船隻木筏,在晴朗的天氣利用海面的礁石島嶼跳躍航行,順利抵達對岸的美洲大陸。侯喜帶領的是商朝精銳部眾,他們征服了美洲的本地部族,建立政權,殷人為當地人帶來了農業灌溉技術和天文地理知識,從而發展成了美洲第一個文明“奧爾梅克文明”。

《海外東經》也有記載:“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由此可見早在殷商之前古人們就認為在遙遠的東方還有一片大陸。山海經上的諸多記載可以證明,在殷商時期美洲和亞洲的通道是暢通的,商人對美洲並不陌生,所以商人在國家被滅亡以後,才有可能遷往美洲大佬。 商人尚經商,有很強的開拓精神,《竹書紀年》中就記載著夏代命九夷,狩獵於大海,獲大魚。可見中國古人的航海技術已經很發達,有基礎遷往美洲。而且上古時期有部族遷徙到美洲,也有部族從美洲遷徙過來,加入當時的華夏部落聯盟,所以才會有山海經裡的那些看似荒誕的記載。

《左傳僖公十六年》中有這樣的記載:“六鷁退飛過宋都”。“鷁”就是蜂鳥,蜂鳥是美洲獨有鳥種,在3000年前的中國竟然出現,令人懷疑殷人戰敗後一部分去了美洲,而後又派遣人回到中國尋找殷人後代,這些人帶著蜂鳥找到了殷商的後裔宋國。

上世紀70年代,香港學者衛聚賢也曾經研究過這段歷史,並且在所著的《中國古代美洲交通考》中說過這件事:殷人亡國後,逃亡到了美洲,殷人後裔曾派人回到中原,帶回六隻美洲特有的蜂鳥。

以上種種史料說明,上古時期“天之浮橋島”並不是什麼秘密,經常有部族經此遷徙,至少在春秋時期,“天之浮橋島”這條連線亞洲和美洲的通道還是暢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