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雍正繼位之始,就懷疑他得位不正,不是康熙親口安排,而是隆科多!

胤禛在康熙的精心安排下當上了大清帝國的第五任皇帝,是為雍正。但他的悲劇性命運也就由此註定:沒有康熙的精心安排,他當不上這個皇帝;正因為康熙的安排如此精心,他這個皇帝當得十分別扭。

雍正即位之始,人們就懷疑他得位不正。因為康熙的這一決定,不是康熙親口宣佈的,而是隆科多宣佈的。據雍正自己回憶,康熙病重之際,他因代祀南郊,在齋所齋戒。奉召到暢春園後,康熙也只和他談了病情,沒談繼位一事。直到康熙“龍馭上賓”後,隆科多才向他口述“皇考遺詔”。雍正因為並無思想準備,竟然“聞之驚慟,昏僕於也”。這就奇怪。康熙既已“天心默定”傳位雍正,為什麼不當面告訴他,非得要借隆科多之口?如果說是為了保密,彌留之際還保什麼密?況且,隆科多都知道了,又有何密可保?隆科多又是什麼人,有什麼資格代天子宣詔?宣詔大臣只安排隆科多一人,萬一矯詔怎麼辦?這都是問題。當然,雍正的回憶說,在他到暢春園之前,康熙已接見了允杜、允祐、允,、允搪、允被、允祥和隆科多,宣佈:“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射,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即皇帝位。”也就是說,知道遺命的並非必大貴”。嘴上說自己不如,其實是抬高允穗,貶低胤禛。允穗也和允糖頻頻聯絡,說“皇父年高,好好歹歹,你須時常給我信兒”。表面上關心父皇健康,實則是怕一旦父皇病重,自己來不及趕回京城搶儲位。他在軍中,一面指揮戰事,希望能以戰功積累政治資本,一面招賢納士,為自己今後登基做組織準備和輿論準備。因此當時社會上盛傳“十四爺虛賢下士”,還有相面人叫張愷的,說他“元武當權,貴不可言”。總之,十四爺入嗣大統的說法,在當時可能就已經傳得沸沸揚揚。

另一種說法也只能去哄小市民。這種傳言說,遺詔上原本是“傳位十四子胤禎”(胤禎是允穗的另一個名字),但被雍正和隆科多篡改,改成“傳位於四子胤禛”。這可真是無巧不成書。一個是“十四子”,一個是“四子”;一個是“胤禎”,一個是“胤禛”。禎改禛,十改於,確實便當。可惜造謠者不懂大清皇帝規矩。依制度,皇子排行前,一定要加“皇”字。胤禛不能寫作“四子”,而應寫作“皇四子”。允禎也不能寫作“十四子”,而應寫作“皇十四子”。如果改“十”為“於”,則詔書就變成“傳位皇於四子”了,根本不通。何況在清代正式檔案中,‘於”和“於”並不通用。傳統詔書中只能用“於”,不能用“於”。更何兄清代不是明代。傳位詔書,除漢文文字外,還有滿文文字。雍正也子,隆科多也好,即便改得了漢文文字,也改不了滿文文字。可見,雍正篡允穗之位而立,是無稽之談。但皇位應傳給允穗,卻是不少人的看法。這樣一來,允穗與雍正的衝突,也就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