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紅杉、經緯、藍箭航天、星河動力,民營火箭公司正進行新一輪融資!

民營火箭來到科創板門前

一批民營火箭公司正在進行新一輪融資,並將在接來下衝刺科創板。

上週市場流傳的訊息稱,紅杉資本、經緯中國投資的民營火箭公司藍箭航天正在進行的新一輪pre-ipo融資即將交割。一位FA告訴投中網,“一個月前聽(藍箭航天)老股東說不融,下半年再開啟融資”。同時,這位FA對投中網表示,零壹空間和星河動力正在進行新一輪融資。

和晶片、自動駕駛兩條賽道的起勢類似,民營火箭賽道的熱度也是突然而來。放在5年前,造火箭的公司鮮有人關注,但最近兩年快速變燙。去年,頭部兩家公司藍箭、星際榮耀分別在C+輪、B輪各融資近12億,甚至星際榮耀已在去年底申報科創板。

然而投資機構的心態卻很複雜。有些投資人預測商業航天賽道會誕生千億級的公司,但投的早、卻不願意過多談論的機構也有。

一位公關告訴筆者,可以請投資人聊線上教育、醫療、消費、企業服務這些看得見回報或者熱門的行業,但不方便談投火箭、投衛星的故事。這與投自動駕駛、投晶片的心態截然不同。

為什麼會有如此差異?

自動駕駛和晶片投資都出現過井噴式的熱潮。據企查查資料,自動駕駛投資熱的波峰在2017、2018年,投資額一度超800億。據云岫資本統計,去年,晶片行業投資額超1400億。

橫向一比,商業航天不那麼受追捧。據統計,從2015年到2019年,商業航天5年的總投資額超百億,和晶片、自動駕駛領域流入的資金差的不是一點。

但值得注意的是,航天從技術、規模上畢竟是個更高壁壘的賽道,玩家原本就少得多,而2020年這條賽道的融資總額超過60億元,較2019年的19億元,增速超200%。並且,民營火箭公司也來到了二級市場的門口,無論有沒有準備好,都要面對IPO的大考了。

現階段,頭部幾家公司的估值還遠遠未達市場預期。天眼查顯示,去年12月C輪融資,藍箭估值為10億美元。一位知情人士告訴投中網,現星際榮耀估值則為在60億人民幣左右。

但對於早期投資人而言,已經到了考慮退出的時點。民營火箭公司大多成立於2015、2016年,而在紅杉經緯光速這些財務投資者是在2018年之後才開始參與的,5-6年前入場的以產業資本和地方資金為主,退出壓力已經逼近。

去年以來,VC投火箭、投衛星變得更加普遍,這也為早期投資人開啟了釋放流動性的渠道。

畢竟科創板對虧損的科技企業的寬鬆政策,有了明確的退出方向,投火箭、投衛星已經不再像過去“賭未來”一般的冒險了。

但問題在於,和AI公司的處境類似,在技術沒有重大突破,成功發射仍然不穩定的現狀下,一級市場的融資路徑已經肉眼可見地越來越短,即便硬著頭皮,民營火箭公司們也得迎接IPO大考了。

衛星戰爭吸引了更多入局者

去年,一家成立於2014年,位於東北瀋陽的衛星公司重新整理了商業航天領域的融資記錄。去年12月,長光衛星pre-ipo融資26。64億,深創投、中金資本、經緯、科大訊飛均有參與。

一位工程師評價,都說投資不出山海關,長光衛星是一朵奇葩。同等功能的衛星,他能把重量和體積縮小70%,“對於火箭來說,這就好比貨車以前能拉1頭豬,現在能拉5頭豬。”

現在全世界進入了一場衛星戰爭的PK中。離地球不遠的地方成為了一塊你不去佔領,他人就會佔領的戰略陣地。2015年,Space X推出星鏈計劃,計劃發射3萬顆衛星,目前已發射1300多顆。

從2015年到2019年4月,英國衛星公司OneWeb接連獲包括軟銀、高通在內的近45億美元的投資。45億美元相當於蔚來和理想汽車兩家公司上市前的融資總和。

並且就算Oneweb經營不善在去年3月申請破產,也不缺接盤的人。去年7月,英國政府與巴帝企業領導的財團稱,雙方計劃各出資5億美元,合計10億美元來收購這家公司。

中國也參與了進來。去年4月,發改委正式將衛星網際網路納入新基建計劃。國內的國網公司,也稱“星網”在牽頭組建天基網際網路,知情人士透露,計劃5年內發射至少2千顆衛星。

有了Space X等造火箭技術上過關,併為NASA省下一筆又一筆大錢的私人企業的先例,我國對商業航天的政策支援力度越來越大。最早是2015年提出的軍民融合戰略,2018年之後,已陸續有民營火箭公司星際榮耀等進入甘肅酒泉等國家發射場發射衛星的例子。

由衛星戰爭催生的火箭發射服務收入也有參照。Space X去年一年的發射服務收入為20億美元。

拿下衛星公司的訂單也是民營火箭公司的目標,他們面對的是“國家隊”的挑戰。去年,薇婭直播間賣了一枚發射價格4000萬的火箭,就是由國家隊基金投資的湖北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

“你按發射一枚火箭4000萬,廣告費500萬,一年10發來算,這個現金流已經很好了,夠活十幾年了。” 一位知情人士說。

中科創星董事總經理張輝說,上述觀點本身沒有任何問題,但還是要看利潤空間、以及市場需求是否能夠匹配,例如如果火箭的造價或者說發射成本比較低,利潤空間足夠,同時又有廣告費的加持,是足以支撐的,“但同時要看一年是否可以發10發?市場需求是否有這麼多?”

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說,需求問題集中在兩點,一個是潛在客戶不瞭解商業航天的服務能力,二是客戶只知道問題是什麼,但不清楚如何將問題“翻譯”成需求,然後將需求再轉換成衛星技術方案。

融資額對標Space X,技術能對標嗎?

但當下,造火箭的公司也面臨著一道技術關口。

藍箭航天5年融資26億,這個數字已經和Space X開發獵鷹1號和獵鷹9號火箭的近4億美元成本相近了。雖然最早造火箭的6年,馬斯克差點破產,但Space X在成立第6年,就創造了私人企業研製液體燃料運載火箭併發射成功的奇蹟,將不可能變為了可能。

而如果火箭不能發射成功,訂單、融資都會是問題。

一工程師告訴筆者,造火箭的成功很剛性。自動駕駛的成功是分級的,從L1到L5,但一枚火箭的成功,只有0和1的區別,只有把衛星送到太空中的指定地點才算數。

“發射成功”是生命線,無法成功的話,即便技術再好,前期投入再大,也不可能獲得客戶和風險投資機構的青睞。Space X最先研發的獵鷹1號火箭,前發射3次失敗,第4次成功後,才獲得了NASA價值16億美元的訂單。

造一枚小型固體燃料運載火箭的技術更成熟,難度更低,成本也更低,大約3千萬到5千萬,但這並不是能賺錢的路線,發動機不可回收,“就像一個火藥桶”,工程師表示。

造一枚小型液體燃料運載火箭的成本至少為1億,但如果可實現像Space X的獵鷹9號火箭一樣回收並重複利用,可極大地節省成本,但難度極大。

早期模仿Space X的路線,嘗試造難度更大的液體運載火箭的創業公司已經阻擋了一批企業前進,比如2014年成立的翎客航天,自2017年起再沒有公佈融資資訊。

但目前,幾家頭部的民營火箭公司也還沒有證明擁有連續地把衛星送入太空的能力。比如2018年,藍箭航天、零壹空間製造的固體運載火箭發射失敗。

雖然當時星際榮耀的固體燃料運載火箭一次把三顆衛星送達了地球外的指定地點,但今年則遭遇了發射失敗,或許為了給IPO造勢,該公司計劃5月再發射一枚。星河動力研製的固體燃料運載火箭也只成功過一次。

目前藍箭、星際榮耀、星河動力都在研製液體燃料運載火箭。藍箭和星際榮耀的液體火箭發動機已面世,但能不能成功仍未可知。

在固體和液體火箭都沒有突破性進展的零壹空間,縱使創始人背景投資人出身,最早期得到了如明星資本StarVC的支援,但現在仍未獲得一輪超10億的大筆融資,融資能力不如藍箭和星際榮耀。

商業航天領域內的公司的幸運之處在於,就算破產,也不缺人接盤,但這也需要技術背書。

當時Oneweb 申請破產,Space X、亞馬遜都有過收購它的意向。起死回生的Oneweb仍然是Space X星鏈業務的強勁對手,和Oneweb 合作的公司也不少,比如Arianespace等。

造火箭的公司也一樣。2016年,螢火蟲太空系統公司創始人湯姆Markusic被仲裁盜用前東家維珍航空智慧財產權,投資人撤出,解散了全體員工。2017年3月,成立3年的美國螢火蟲太空系統公司破產清算,Noosphere Ventures將其重整為螢火蟲航空。

而今年1月,螢火蟲航空已有350名員工,還拿到了NASA 9330萬美元的合同。湯姆Markusic曾在Space X擔任得克薩斯州Rocket 測試中心經理、在維珍銀河和亞馬遜藍色起源(blue origin)擔任高階職位。

和2002年成立、目前估值740億美元的Space X相比,國內的民營火箭公司在技術上仍然沒有打消市場的顧慮,融資額對標早期的Space X,技術能對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