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唐宣宗李忱: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宣宗李忱在位期間都做了哪些事?

李忱(810年7月27日/28日-859年9月7日/10日),初名李怡,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武則天和殤帝李重茂外,846年4月22日-859年9月7日/10日在位)。作為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宣宗李忱自然屬於唐朝後期的君主了。唐宣宗李忱是唐憲宗李純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恆異母弟。

唐宣宗李忱在位期間,貶謫李德裕,抑制宦官勢力過分膨脹,並擊敗吐蕃、收復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從開創了“大中之治”。因此,史上對唐宣宗評價極高,認為他是和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和貞觀之治的唐太宗一樣的明君。那麼,問題來了,唐宣宗開創“大中之治”,人稱小太宗,為何也不能挽救唐朝呢?

首先,李忱的一生,努力仿效唐太宗李世民這位皇帝,以“至亂未嘗不任不肖,至治未嘗不任忠賢”為座右銘。他將《貞觀政要》書於屏風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讀。唐宣宗李忱這位皇帝在位期間,一方面整頓吏治,並限制宗室和宦官,提高唐朝上下的運轉效率。另一方面,在對外用兵上,唐宣宗李忱擊敗吐蕃、收復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取得了之前多位皇帝都難以達到的戰績。

在此背景下,由於李忱在位時之年號為大中,故史家以“大中之治”稱之,並且將大中之治比作漢朝的文景之治,將唐宣宗比作唐太宗和漢文帝一樣的明君。不過,雖然“大中之治”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唐朝的國力,但是,其並沒有徹底根除唐朝的病症。具體來說,就藩鎮叛亂問題,唐宣宗李忱依然徹底解決。

在唐宣宗李忱在位期間,江淮等地就發生了藩鎮叛亂的問題,雖然這些叛亂最後都得到了平定。但是,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因為叛亂已經波及到唐朝賦稅的重要來源地,這直接影響到唐朝的根基了。與此相對應的是,就安史之亂來說,雖然連唐朝都城都攻破了,但是,因為叛軍沒有波及到唐朝的江淮地區,也即沒有影響到唐朝的賦稅來源,這成為唐朝能夠擊敗安祿山等人的重要原因。

所以,到了唐朝後期,因為藩鎮叛亂波及範圍實在太廣了,讓唐朝疲於應付。如同明朝末年一樣,內憂外患的存在,即便崇禎皇帝再怎麼努力,也無法阻擋明朝的滅亡趨勢。另一方面,唐宣宗李忱雖然賢明,但是,其在位期間,宦官依然把持朝政。比如在李忱繼位前,宦官已經擁有左右皇帝廢立的權力了。

同時,因為唐宣宗李忱能夠登基稱帝,宦官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所以,李忱在位時,依然將禁軍的軍權交給宦官。由此,宦官把持朝政的問題,幾乎伴隨著了唐朝的衰落和滅亡,和藩鎮問題一樣沒有得到徹底地解決。進一步來說,唐宣宗在位期間,既沒有削弱宦官,也沒有倚重朝臣,對此,在筆者看來,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兩者之間的矛盾,為後來的動亂埋下種子。

在唐朝後期,吐蕃等敵人的實力,實際上已經無法對唐朝構成太大的威脅了,也即唐朝的滅亡,主要還是內耗、叛亂等問題,這和宋朝等朝代,自然是明顯不同的。就唐宣宗李忱來說,其在位期間還可以掌控大局。但是,等到他去世後,唐懿宗與唐僖宗的能力實在差了太多,這也是唐朝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

最後,大中十三年(859年),李忱去世。到了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初,王仙芝在濮州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發出檄文,率領起義軍攻克曹州、濮州。而在王仙芝起義之後,唐朝又爆發了黃巢起義。黃巢起義,指的是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黃巢率領的起義。黃巢之亂轉戰近半唐朝江山,導致唐末國力大衰。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唐宣宗李忱去世後,唐朝爆發的多次較大起義,直接讓唐朝本就衰落的國力更加虛弱了。

到了天祐四年(907年),朱溫逼唐哀帝李柷禪位,唐朝滅亡,朱溫改國號梁,史稱後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定都開封(今河南開封)。總的來說,唐宣宗開創“大中之治”,人稱小太宗,雖然恢復了唐朝國力,卻無法解決唐朝的根本問題。等到他去世後,接連不斷的起義,最終讓唐朝走向了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