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恐龍都沒能活下來,這“魚王”卻活了14000萬年,如今只剩500尾

每年秋季,長江上游都會迎來一群特殊的“遊客”,不過它們出現的數量卻不斷地減少,在這裡,這群“遊客”紛紛繁殖產卵,之後等自己的孩子長大一些後,便會帶著它們再次順流而下,返回到大海之中。這群特殊的“遊客”便是被譽為水中熊貓的中華鱘。

24尾中華鱘放流長江口

根據《澎湃新聞》6月6日的報道,伴隨著《上海市中華鱘保護管理條例》的正式施行,在當天一共放流了24尾中華鱘於長江口,這裡是目前中華鱘唯一的天然棲息場所,作為一種大型洄游魚類,這裡也是中華鱘來往海洋和長江的必經之地。

這次放流的24尾中華區都是透過人工增殖培育出來的,當它們進入長江之後,可以對恢復中華鱘的數量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可以幫助改善水域的生態環境。伴隨著明年1月起開始施行的長江10年禁漁計劃,或許未來我們將有機會看到更多的中華鱘。

為何稱中華鱘為“水中熊貓”?

中華鱘有多珍貴?它們是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魚類,同時也是地球上最早的脊椎動物,它們誕生於1。4億年之前的白堊紀早期,那個時候的地球,還是恐龍的天下,後來在第五次物種大滅絕之中,中華鱘幸運的成為了可以繼續在地球上進化的30%物種中的一員,此後很多和它同期的生物都滅絕了,不過中華鱘卻依然生存在地球之上。

在我國古代,就曾經有很多關於中華鱘的記載,作為長江中最大的魚類,古人們對於中華鱘也是極為喜愛的,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之前,中華鱘在長江中的數量仍然可達到上萬尾,雖然不算多,但是卻並沒有瀕臨滅絕的風險。

不過,伴隨著人類的活動,中華鱘的噩夢也開始了,在過去的50年時間裡,中華鱘的數量曾經在2014年的時候只剩下57尾,那一年也是科研人員第一次沒有如期在中華鱘的產卵地,發現它們的身影。

中華鱘的40年之殤

雖然水面的汙染、人類捕撈等對於中華鱘來說,都是數量減少的原因之一,不過真正讓中華鱘迎來滅絕風險的,則是興建於1971年的“長江第一壩”葛洲壩。特別是在1981年葛洲壩投入使用後,對長江進行的截流則斷了中華鱘的“命門”。

葛洲壩阻斷了中華鱘逆流而上的洄游之路,短短15年的時間裡,中華鱘的數量就減少了8000多尾,根據資料顯示,在上世紀80年代初,在中華鱘洄游的季節裡,長江江面上可以看到很多被葛洲壩水輪機絞殺的中華鱘。

伴隨著長江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研究者也終於意識到,中華鱘的滅絕對於長江和相連海域來說,損失都是極為巨大的,因為它作為一種可以同時生活在淡水和海洋中的魚類,中華鱘將很多海洋物質帶到長江,豐富了長江的生態系統。

因此,科研人員也開始加大力度保護中華鱘,同時透過人工培育等方式,來增加中華鱘的數量,2012年,全人工繁育的中華鱘誕生了,這意味著中華鱘的數量也會有所增長。正如同這次放流回長江口的24尾中華鱘,它們返回野生環境之後,將對豐富中華鱘的物種數量,有著極大的作用,讓我們一同期待好訊息吧!

參考訊息

《澎湃新聞》6月6日文章《24尾中華鱘放流長江口!今天,上海市中華鱘保護管理條例正式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