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王安石變法看似有效,實際還是壓榨百姓,拖延大宋王朝的壽命而已

歷史淺讀作者:陳胖子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經歷了無數次的王朝更替,一個王朝都是經過由盛轉衰的過程,許多的王朝為了挽回盛世,都企圖進行變法讓自己再次興盛起來,但是縱觀幾千年的歷史,變法成功挽回頹勢的卻寥寥無幾,歷史上最有名,最成功的變法莫過於商鞅變法。商鞅變法讓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為日後秦國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有的變法讓國家強盛,但是有的變法卻讓王朝覆滅,今天筆者就跟大家聊一聊歷史上另外一個著名的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變法,顧名思義就是由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主導的一次變法救國運動。

筆者想要先介紹一下當時北宋的狀況,當時的北宋已經建國一百多年,但是卻是遇到了最大的危機也被稱作為“三冗危機”。

首先是“冗員”,北宋皇室集中皇權的政策是採用了分化事權的方式,例如宰相職位不僅僅就一個官員擔任,而且為了不使宰相手握大權威脅到皇室,同時設定了樞密使、參知政事、三司使,來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權。以此類推,每個官職下面都又設立了職位來分割權力,所以這就導致了北宋朝廷官員眾多,機構臃腫。

第二個就是“冗兵”,宋朝建國初期,為了穩定天下大局,招收了許多的流民入軍,雖然軍隊的數量變多了,但是很多都是沒有接受過訓練的,而且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避免武將再次發生“黃袍加身”的事件,施行了實行“更戍法”,使得兵將不相習,兵士雖多但不精,可以說大部分的軍隊是一幫烏合之眾也不為過。

第三個就是“冗費”,因為官員和軍隊不斷地增多,導致了朝廷財政開支每年都不斷的增加,而且當時的北宋還要給西夏和遼“歲幣”,所以其實北宋的財政危機十分嚴重。有一句話說的好,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特別是對於一個王朝來說。

朝廷財政緊張在古代除了剝削老百姓還有什麼辦法呢?於是北宋的老百姓除了要繳納正常的稅收之外,北宋朝廷還製造了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要把老百姓活活地榨乾來養活偌大的朝廷,可想而知北宋的百姓是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加上外敵遼夏兩國時不時的還來邊疆進犯,可以說各地百姓怨聲不斷,老百姓沒有活路了那能怎麼辦呢,只好就揭竿而起。不過北宋軍隊雖然對外都是弱勢的一方,但是對內鎮壓百姓起義還是有一手。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王安石向宋神宗上奏想要改變積貧積弱局面,必須需要實行一場浩浩蕩蕩的變法運動才能夠拯救國家。筆者這裡想要說一下,其實王安石變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王安石卻沒有那麼大的能力,也沒有看透北宋問題的根本原因。

先來看看王安石變法的一些內容:

青苗法:諸路以見存常平、廣惠倉的一千五百萬石錢各為本,如是糧谷,即與轉運司兌換成現錢,以現錢貸給廣大鄉村民戶,有剩餘也可以貸給城市坊郭戶。民戶貸請時,須五戶或十戶結為一保,由上三等戶作保,每年正月三十日以前貸請夏料,五月三十日以前貸請秋料,夏料和秋料分別於五月和十月隨二稅償還,各收息二分。

要知道利息二分對於古代的百姓其實也就是相當於高利貸了,這條新法的意思就是朝廷現在開始強制性放高利貸了,這個新法其實就是變相的加重了百姓的負擔。但是對於朝廷來說確實是增加了很多的收入。

募役法: 在中國古代自秦朝始,農民每年都要服徭役。而募役法的頒佈使得原來必須輪流充役的農民可以選擇以交錢代替服徭役。由官府出錢僱人充役。

這個募役法雖然增加了財政收入,但是卻便宜北宋擁有免役特權的大官僚和大地主階級,而且有錢人可以僱傭窮人服徭役,其實對於貧苦人來說生活變得更沉重了。

方田均稅法:下令全國清丈土地,核實土地所有者,並將土地按土質的好壞為五等,作為徵收田賦的依據。

這個新法確實清丈出大量隱瞞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但是筆者以為方式也太激進了,損害了當時的官僚地主的利益,所以也引起了保守派大官僚的反對。到了後期,先前清丈出的大量隱瞞土地又完全作廢。

農田水利法:鼓勵墾荒,興修水利,費用由當地住戶按貧富等級高下出資興修水利。

筆者以為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官員都會為了政績考核而不顧百姓的死活,北宋的各地官員為了自己的政績考核,完全不顧實際,強制性的興修水利,反而更加加重了當地百姓的負擔。

這幾條只是王安石變法裡的一部分,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其實王安石變法的偏重是在於開闢財源,為朝廷獲得更多的財政收入,但是對於廣大的窮苦百姓來說,只是變相的加重了百姓的負擔,筆者以為王安石變法只是巧奪名目,換了一些藉口來徵收更多百姓的稅賦,王安石也根本就沒有了解到本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個王朝的本質是由廣大的百姓組成的,變法的十幾年期間,老百姓或許比先前的負擔更重,這也加速了宋朝的覆滅。

所以筆者私以為王安石變法看似為有效,但從現在角度看卻依舊弊端重重,並沒有真正把大宋王朝帶出困境,僅僅只是從其他渠道壓榨百姓,給大宋王朝爭取了一小段喘息的時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