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探訪乾陵:繁華盛唐留下的千古之謎

說到歷史上有名的墓葬,乾陵絕對榜上有名。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唐朝是最為璀璨的朝代之一。

乾陵,是世所稀有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裡面埋葬著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

關於乾陵的故事,你知道多少?本期讓我們一起夢迴唐朝!

乾陵選址

乾陵位於陝西咸陽梁山上,建成於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龍二年(706年)加蓋,佔地面積40平方千米,耗時23年之久。唐代帝陵多采用“因山為陵”的建造方式,關於乾陵的選址,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傳說:

唐高宗登基不久,派長孫無忌和太史令李淳風,為自己選擇陵寢之地。一日,二人尋視到梁山上,只見此山三峰挺拔,主峰直插天際。東隔烏水與九嵕山相望,西有漆水與婁敬山、岐山相連。烏、漆二水在山前相合抱,構成水垣,圍住地中龍氣。梁山乃是世間少有的一塊“龍脈聖地”。

長孫無忌和李淳風選好陵址後,回京稟報高宗。袁天罡聽說後,極力反對。他對高宗說:“梁山從外表上看是一塊風水寶地,但細看有許多缺乏之處:梁山與太宗龍脈隔斷,作為帝王之山陵址,恐三代後江山有危。若陵址定於此山,陛下日後必為女人所傷!

聽了袁天罡一番弘論,高宗猶豫不決,遂退朝不議。武氏聽了便給高宗吹枕邊風,褒揚長孫無忌,貶低袁天罡。第二天早朝時,高宗傳出聖旨,定梁山為陵址。袁天罡一聽,仰天嘆曰:“代唐者,必武昭儀。”他怕將來受牽連,就辭官不做,出外雲遊去了。

乾陵營建

乾陵陵園仿唐都長安城的格局營建,其南北主軸線長達4。9千米,陵園周長40公里。它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發現有雙重城垣的墓葬,由內外兩城組成,內城象徵京城長安的皇城,外城相當於官員和土民居住的郭城,反映了當時中國古代都城的整體格局。

現乾陵遺存的主要是朱雀門外長長的神道和其兩側的石刻,有兩組殘存的土闕和石刻114件,石刻有華表、翼馬、朱雀、石馬、石人、石獅等,多用整塊巨石雕成,雕工精細,線條流利,氣勢偉岸,富於質感,反映了盛唐的國威和工藝水平。

陵墓由建築群與雕刻群相結合,參差佈置於有“龍盤鳳翥”之勢的山巒之上。除主墓外,乾陵還有十七個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員與功臣。乾陵的建築質量極高,墓道用石條密封,並在縫隙中灌鐵水,極難開啟。

根據西安文保中心有關專家對乾陵地宮的探測,結合已發掘的乾陵陪葬墓和有關文獻,專家推測乾陵墓室是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後三個墓室組成,或有耳室。

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宮”即棺槨,“梓宮”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寶覆蓋,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

地宮的後室設石床,其上放置衣冠、劍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設有“寶帳”,帳內設神座,周圍放置玉質的“寶綬”、“諡冊”和“哀冊”。另外在過洞兩側的耳室和甬道石門的前後,放置有大量珍貴的隨葬明器。

據乾陵《述聖記》碑記載,唐高宗臨終前留下遺言,要求將他生前所珍愛的書籍、字畫等全部埋入陵中。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儲存較完好的一個,具有一般陵墓所沒有的獨特價值。

無字碑

在乾陵前,有兩座石碑格外醒目,一座是高宗的述聖紀碑,上面刻滿了字,歌頌了高宗皇帝的文治武功,與其比肩而立的是武則天的無字碑,上面卻未刻一字,成為千古之謎。

無字碑,通身取材於一塊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總重量98。8噸。碑額未題碑名,碑額陽面正中一條螭龍,左右側各四條,共有九條螭龍,故亦稱“九龍碑”。

碑座陽面還有線刻的獅馬圖,長2。14米,寬0。66米。其馬屈蹄俯首,雄獅則昂首怒目。碑上還有許多花草紋飾,線條精細流暢。

對於武則天為什麼在自己的墓碑上一字不鐫?主要有三種說法:“誇耀功德”說、“罪孽深重”說、“自知之明”說。

“誇耀功德”說:武則天參政以後,發展科舉制度,打擊豪門世族;鼓勵舉薦,提拔文臣武將;獎勵農桑、興修水利、減輕徭役和整頓田制,使國力增強。在位期間,政績蜚然,遠非一塊碑文所能容納,留下空碑一座,以示自己功蓋過世。

“罪孽深重”說:武則天自知罪孽太大,在自己執政中,篡權改制,濫殺無辜,罪孽深重,無功可記,無德可載,與其貽笑後世,不如一字不鐫。

“自知之明”說:武則天一生聰穎機警,執政期間,有積極的一面,如納諫、不拘資格選用人才等;也有消極的一面,如任用酷吏、濫殺無辜等,常做驚人之舉,立無字之碑,意在千秋功罪,讓後人評說。

無字碑給世人留下了無數猜想,至今吸引著眾多考古學者,或許它的謎底唯有開啟乾陵地宮,才有可能大白於天下。

迄今為止,乾陵的開掘方案依然遙遙無期,以現在的技術水準,對文物的開掘、保留、保護還存在一定的難題,乾陵中有太多寶貴的文物,如果受到破壞,那將是難以拯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