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對話元戎啟行CEO周光:時代給的機會,有何理由不抓住?

自動駕駛原本是個充滿巨大想象空間的行業,但近兩年的風向卻急轉直下。

每隔一段時間,“自動駕駛寒冬”的相關言論就開始甚囂塵上。眾多行業內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慘烈事件,也為言論支持者提供了一連串的佐證素材:

今年下半年,自動駕駛領域的明星企業Aurora被爆出負面訊息——“面臨生存壓力,公司將透過裁員、高管降薪、出售資產、減少福利等方式節省開支,甚至或將整體打包出售給蘋果或微軟”,引發行業熱議;

隨後10月,同樣來自美國的明星自動駕駛公司Argo AI突然官宣倒閉,震驚業界。回顧過往,成立七年的Argo AI可謂“優等生”——累計吸金26億美元,估值一度高達70億美元,團隊規模達2000人,而且還背靠福特和大眾兩家車企“大金主”;

當業界還在為Argo AI的隕落而惋惜時,小馬智行、圖森未來等中國自動駕駛公司也相繼傳出裁員、組織架構調整等訊息。

如此密集的行業事件發生在短短半年間,令外界再次重新審視這項曾經帶來無限遐想的新技術。而這次,外界的質疑點不再是“自動駕駛的未來還有多遠”,而直接變成了“自動駕駛還有未來嗎”。

自動駕駛還有未來嗎?作為自動駕駛公司元戎啟行的CEO,周光也常常要面對外界對行業的質疑,但他從未懷疑過這項技術能夠產生的巨大價值。

“現階段,整個自動駕駛行業正在進行一個‘脫虛向實’的過程,近期發生的行業事件只能證明某些企業的商業路徑是難以走通的。”周光表示,“雖然全球經濟環境下行,但真正專注於自動駕駛量產的公司受到的影響並不大。”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自動駕駛晶片公司Mobileye的再度上市。今年10月,Mobileye登陸美國納斯達克,上市首日股價大漲38%。“現階段,企業是否有持續性的收入、是否能實現自我造血,這是非常重要的。”周光表示。

正是這種理念,持續支撐著元戎啟行從虛虛實實的行業背景中“脫穎而出”。

做別人看不懂的事

就像許多自動駕駛公司的創始人一樣,周光也是純粹的技術背景出身。他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基礎科學班,博士畢業於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方向。2016年加入百度美國研究院自動駕駛事業部,負責多感測器融合和感知深度學習演算法,正式進入自動駕駛行業。

元戎啟行CEO周光

在商業社會中,技術背景出身的創始人雖然大多掌握著深厚的行業前沿技術積累,但公司後續發展往往不被外界所看好。

原因有二,一方面,這類創始人通常比較年輕,缺乏企業經營管理經驗,因此在企業管理中仍需不斷學習和實踐。另一方面,長期科研訓練出來的思維,可能會讓他們在商業決策中,看起來像是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者。

周光卻是一個例外。

作為元戎啟行的掌舵人,他很早就意識到,公司所做的任何動作都應該以商業化為指導目標。在自動駕駛領域深耕多年,他預判這項偉大的技術想要最終落地,至少要先經歷百億公里的測試里程,而測試里程達到百億公里的唯一途徑就是擴大車隊規模。“你可以倒推,百億公里,假設每輛車每年跑1萬公里,100萬臺車一年就採完了,但要是隻有1000輛車,就要跑1000年。那是不可能實現的。”

沿著這個思路,他進一步判斷,量產是自動駕駛實現落地的重要環節。“你可以再倒推,量產需要什麼呢,就是需要既便宜、又功耗低的產品。”周光認為。

正因如此,元戎啟行在2019年剛剛成立時,就提出研發推理引擎技術,以便自動駕駛演算法能夠在低成本、低功耗的硬體平臺上高效、穩定地執行。

2020年初,元戎啟行基於英偉達Xavier打造了低功耗計算平臺,將自動駕駛計算平臺的成本降到傳統方案的一半,相較於傳統方案而言,該方案的體積也大大縮小,這不僅令自動駕駛汽車的後備箱空間不再被龐大的主機佔用,也不需要對計算平臺增加液冷散熱裝置。

當時,各家自動駕駛企業的競爭焦點仍集中在為技術突破拼算力上,元戎啟行的做法算是異類的存在,不少同行對此表示費解,“低功耗有什麼用呢?反正上車體驗的效果不都是一樣的?”、“功耗高一點怎麼了,不就是費點電?”

“其實這在技術上並不是難點,無非是大家做事的思路不同。”周光談到。

事實也在朝著元戎啟行的預判前行,隨著近兩年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自動駕駛企業意識到低功耗的重要性,這被行業視為自動駕駛走向量產的必經之路。而在該領域積累了三年研發經驗的元戎啟行,進一步與英偉達達成合作,透過採用Orin晶片,元戎啟行計算平臺的整體功耗150瓦,可支援轎車、SUV、輕卡等多種自動駕駛車型。L4級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前裝量產成本進一步實現降低,實現了硬體量產成本3000美元。

元戎啟行自動駕駛乘用車

目前,元戎啟行正基於該方案與國內知名車企展開了量產合作。

萬變不離量產

自2019年成立以來,“量產”可謂是元戎啟行發展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個詞。

周光將實現自動駕駛的過程比喻為“登火星”,人類能夠登月,不代表人類也能夠登陸火星。“沒有人實現過。”他接著說,“別說在全中國各地跑了,即便將範圍縮小到一個小小的廣東省,現在的技術也是做不到的。”

他很早就意識到,元戎啟行應該重點發力“量產應用”。作為技術背景出身的創始人,他有著很強的理性思維,善於用實際數字去分析問題。周光以深圳為例拆解問題:目前深圳大約有超過2萬輛計程車,每輛車每天大概能行駛300公里,全年行駛里程超過21億公里,而深圳的計程車死亡率約為每年20人,如此計算,大約1~2億公里就會出現1例死亡案例。

“要確保自動駕駛安全,百億公里的測試里程是必須的,而這無法透過L4級自動駕駛的運營來實現,只能透過大規模量產應用實現。”他表示。

以量產為目標,元戎啟行在成立伊始就確定了多感測器融合路線,一方面這能為車輛提供更精準、穩定、全面的環境資訊,幫助其實現人類“眼睛”般的感知能力,另一方面也能透過一套感測器冗餘的系統,同時滿足各類駕駛場景的需求,更好地實現量產。

基於過去的技術積累,元戎啟行自研的前融合感知演算法,能夠讓價格更便宜的固態、半固態鐳射雷達發揮更大作用,最大限度地替代昂貴的機械式鐳射雷達。

在工具鏈層面,元戎啟行試圖透過自研推理引擎的方式,降低自動駕駛系統對高算力晶片的依賴。

目前,大多數市場上開源的推理引擎仍無法處理複雜的L4級自動駕駛深度學習模型,元戎啟行自2019年起就在該領域進行研發,推出了推理引擎DeepRoute-Engine,推理速度比開源的推理引擎要快6倍,這打破了晶片的算力制約,為L4級自動駕駛系統在低成本、低功耗的計算平臺上執行提供了另一層保障。

正是這些“提前量”準備,令如今的元戎啟行收穫了更大程度的“自由”。“我們所做的一切舉動,都是因為當時想要必須要量產才做的,量產的前提,則是適配性一定要好。”周光解釋說,“別的公司遇到的適配性問題,在元戎可能少很多,目前我們基本能適配不同的車型、不同的感測器、不同的計算平臺。”

放眼整個自動駕駛行業的發展,元戎啟行成立的2019年並不能算是一個“好的時間點”。

當時,中國自動駕駛初創企業的融資已經有遇冷趨勢。資料顯示,在2019年發生的27次自動駕駛融資事件中,僅有2次事件的融資輪次為天使輪或種子輪,佔7。4%;而2018年,這一數字為21,佔總事件的28。9%,這表明資本更加關注行業頭部公司。

為了在這種行業環境中獲得市場認可,元戎啟行曾在成立初期嘗試港口這種較為封閉、難度較低、能更快實現商業化的業務場景。“但其實港口市場規模並不大,天花板太低了。”周光回憶說,“長遠來看,雖然港口容易做,但對公司長遠發展產生的價值有限。元戎啟行應該去做一些更能實現自身價值的事情。”

這樣的理念一直支撐著元戎啟行的發展。將港口專案砍掉後,元戎啟行便將重心聚焦於L4級自動駕駛的量產和落地,除了應用於出行市場的乘用車,元戎啟行還面向與乘用車處於同一執行區域的同城貨運市場,展開了L4級自動駕駛輕卡的研發和測試。

元戎啟行自動駕駛輕卡

隨後,元戎啟行很快贏得了阿里的青睞,獲得後者領投的3億美元B輪融資。

讓自動駕駛成為基礎設施

一路走來,周光其實經歷過很多重身份。年少時,他是個“不安分”的淘氣小孩,雖然家裡的收音機、電視機等家用電器都曾“慘遭”他的拆解,但超於常人的動手能力和思維方式為他接下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求學時,他進入人人羨慕的清華大學基礎科學班,一心想成為一個“物理學家”;工作後,他重新找到了自己曾經的興趣點“機器人”,憑藉紮實的數理基礎,他在人工智慧爆火前夜,成為了一名“自動駕駛工程師”;而現在,他將過去的經驗積累複用,開始掌舵一家頭部自動駕駛公司。

談及過去經歷,周光很感謝自己曾在清華大學基礎科學班的求學經歷。“2012年前,機器學習都是數學物理背景的學生來做的。”他表示,“機器學習的很多邏輯都與數學密不可分,這個事情本質上是透過一些資料的方式去尋找裡面的規律,和寫程式碼沒有太大關係。”

嚴謹的數理邏輯確保了周光具備深入研究人工智慧技術的能力,而成長過程中的多重身份則造就了周光與普通創業者不同的思維方式。他既善於用發散性思維尋找各種事物間千絲萬縷的聯絡,又具備將已知的知識抽絲剝繭,進而進行重新整合的能力。

這種思維模式下,周光開始重新審視公司的未來發展。在外界看來自動駕駛行業前景尚不十分明朗的當下,元戎啟行是否有一個清晰的發展目標?這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元戎啟行未來的天花板。

對此,周光表示:“哪一天外界提起元戎啟行和提起中國移動一樣,就夠了。”

他提到,在20年前,中國移動看起來也是一家充滿高科技感的公司,但現在大家已經習慣了它的存在。“自動駕駛也一樣,20年後,自動駕駛大機率會成為一個基礎設施,而元戎啟行,未來就會成為這樣一家如水光電公司一般的基礎設施公司,滲透於社會的方方面面,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的生活習慣。”

但成為基礎設施公司並不容易,這不僅需要企業精準地踩中時代機會,更需要在正確的發展道路上持續加大投入。過去十年間,伴隨自動駕駛技術的飛速發展,行業中誕生了一批年輕的公司,而近兩年,因為路線選擇的不同,有些企業倒閉了、有些企業賣身了、還有些企業則開啟了更快的發展之路。

自從進入自動駕駛領域,周光就對行業的未來深信不疑。“很多目標的實現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人定勝天是行不通的,要順應天時。”他表示,“既然時代給了我們這麼好的機會,為什麼不去enjoy呢?”

周光在其開放式工位上辦公

雖然僅僅成立三年,元戎啟行卻走出了一條與友商不一樣的道路,從最初認準量產之路,到後來的自研感測器融合、推理引擎技術路線,再到進入L4級輕卡領域。元戎啟行走出的每一步,看似與行業當時的主流路線“格格不入”,但行業隨後發生的發展趨勢無疑不在證明元戎啟行選擇的前瞻性。這源於創始人對未來的精準判斷與對技術前景的始終深信不疑。

“可能現在行業中有些公司既想做高等級的自動駕駛,也不願放棄做低等級的自動駕駛,但元戎啟行不這樣想。”周光表示,“從成立的那天起,元戎啟行要做的就是高等級的自動駕駛,這一點從來沒有因為外界環境的變化而改變過。”

周光一直都是一個果決堅定的人。當被問到“是否對自己產生懷疑”、“是否做過一些後悔的事”之類的問題,他的回答始終都是“沒有”。即便是在首次創業失敗的過程中,他也沒有一天失眠。他相信自己的判斷,也相信元戎啟行一定會在經歷大浪淘沙後成為一家偉大的基礎設施公司。

從物理學家、科學家再到企業創始人,周光已經習慣於將精力放在內心關注的事情上,而非他人的眼光。每次遇到困難,他都會將其視之為通向成功的必經道路而非挫折。他的創業之路不僅是一場斯多葛主義的實踐,也形成自身事業發展的吸引力法則,這讓他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都能抓住機會,並沉浸其中。

在自動駕駛這條他已經認定的道路上,周光已經走了近十年,而未來的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更久,他仍會將精力集中於此,更快速的帶領元戎啟行成為一家類似水光電存在的基礎設施公司。“既然做了自動駕駛,元戎啟行的目標肯定是要做到滿分甚至超滿分,因為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交出一張80分的答卷。”

周光無疑是幸運的,時代給了他大展宏圖的機會。36歲的他還想做一些能改變人類的事情,而這,正在慢慢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