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趙匡胤上位後為什麼要把自己的皇位交給其他人?他到底做了什麼事情

趙匡胤透過黃袍加身建立宋朝,這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十分經典的時刻,也是被後人津津樂道的一大事件。趙匡胤本是後周大將,受幼主之命北上抵禦北漢、契丹的聯軍,但行至陳橋時,將士們紛紛擁立他為皇帝,將象徵皇權的黃袍披在他的身上。

被‘’強行‘’擁戴為帝的他隨即班師回京,靠著和京城守將的熟識,他直接進入了皇宮,顛覆了後周。

或許是從起事到進入京城登上皇位的過程過於簡單,很多人都把趙匡胤稱作上位難度最低的開國君主,認為他發動兵變沒有遭到任何的阻礙。那麼,後周在傾覆之際真的沒有人站出來,沒人願意保衛後周的江山社稷嗎?

事實上,當時的情況可能比人們普遍認為的更復雜,而趙匡胤的稱帝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只能說,支援趙匡胤者比不支持者佔據了更大的優勢。那麼,為何面對後周的滅亡,幾乎沒人維護呢?

顯德七年(960),被部下們黃袍加身後的趙匡胤率領兵馬返回後周首都開封,而當時的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都和趙匡胤關係很好,他們樂於見到好友當皇帝,於是積極響應。只不過,趙匡胤也並非人人喜愛,像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就堅決要捍衛後周,倉促間連忙組織禁軍抵抗。不過,他很快被王彥升所殺,沒能形成太大阻力。

趙匡胤在開封建立新政權後,原本後周的兩員大將——昭義節度使李筠、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堅決反對,他們聯手起兵,準備光復後周。只不過,當時的趙匡胤已經接管了後周絕大部分的兵力,李筠、李重進則勢單力孤,因此他們二人很快就被平定,雙雙兵敗身死。

有了這幾人當反例,我們可以得知當時的趙匡胤並不是沒有遇到阻礙,只不過支援他的人更多而已,鑑於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解釋為何後周滅亡,卻沒什麼人拯救。

其一、趙匡胤稱帝得到了許多後周大臣的支援,想反對的人見大勢所趨,因而不敢發聲。世宗柴榮在位時,趙匡胤因為作戰勇猛、踏實可靠而得到了重用,官居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在朝野內外有著很好的聲譽,再加上他為人豪爽真誠,許多大臣都與他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就像上文所說,當趙匡胤率軍回到開封,守衛城牆的守將都是他的好朋友,這就為他的自立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得知趙匡胤要登基,平時朝中和他關係好的人當然十分高興,自己的好兄弟當了皇帝,肯定不會虧待自己;平時和趙匡胤沒什麼交集的人,看支援他者那麼多,又想到不管誰當天子,對自己都沒有太大的影響,還不如現在支援,混一個擁立之功,也好提高一點待遇;至於反對趙匡胤者,此時見大部分人都支援,趙又手握兵權,因此大部分也知道無力迴天,只好接受現實,放棄抵抗。

其二、後周建立時間不長,很多大臣深知亂世強者為王的法則,對政權的更迭習以為常,對後周沒什麼歸屬感。我們說到李筠曾發兵討伐趙匡胤,但那是因為他十分崇拜後周建立者郭威,家中還放著其畫像,為了報恩,他才付出性命。

實際上,後周不過存在了十年時間,這樣的短命和當時的亂世環境導致人們其實早已麻木,不願為了一個自己為了餬口而效力的政權赴湯蹈火。

其三、當時後周主少國疑,外有強敵窺伺,人們需要一個更加強有力的領導者。後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留下了年僅七歲的幼子柴宗訓當皇帝,當時許多人認為小皇帝難以統治身處亂世的國家,自己的努力小皇帝也看不到,因此心裡不願為其效命。就在這時,趙匡胤站了出來,他軍旅出身、領導力強、名聲遠播、令人尊敬,將二者進行對比,許多人都選擇了站在趙匡胤這邊,支援他當皇帝。

第四、趙匡胤尊重幼主和太后,入城後秋毫無犯,軟化了反對派的態度。早在黃袍加身時,趙匡胤便昭告全軍道:‘’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輩不得驚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庫、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賞,違即孥戮汝。‘’

受這條命令的限制,入城後計程車兵基本做到了不驚擾百姓官員,對待幼主和太后,趙匡胤始終非常尊敬,一些反對派因此沒有那麼強烈地排斥他,最終選擇了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