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古代皇帝如何度過沒電的夏日

來過北方的都該知道,夏天的北方,熱浪襲人,酷暑難耐。夏天很是難熬,現在好了,有點了,大不了把電扇開啟,在不給力就開啟空調吹吹,可是在那沒有電扇、空調和冰箱的古代,住在宮裡皇帝是如何度過沒電的炎炎夏日的酷暑呢?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也輕鬆,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寫詩作畫,還真有些情趣。如果是達官貴人,在酷暑則可以享受“人工風扇”帶來的愜意。“人工風扇”即在一個軸上裝上扇葉,軸心上拴有繩索,僕人手搖軸心上的繩索,扇葉被帶動旋轉則可生成涼風,當然布衣是享受不起這種電扇的。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在很早我們的先人就知道採用瓷枕解暑,瓷枕的枕面上是釉,腦袋枕著這樣的枕頭上睡覺當然涼快極了。

一、暗藏玄機的房簷

明代以後的建築規制是:“簷步五舉,飛椽三五舉;柱高一丈,平出簷三尺,再加拽架”。這簡單的建築法式,裡面卻有大奧妙。

那時人們已經善於運用冬夏季日影的角度,來設計出簷的角度。宮內的北房有了這個角度的屋簷,就能夠在夏至前後,屋簷遮陽;到了冬至前後,陽光滿室,使得房間內有冬暖夏涼之感。

二、竹簾、涼棚營造出來的陣陣清涼

宮中營造人工陰涼的方法也不少。比如,屋簷前面懸掛簾子,一方面可以遮擋陽光,另一方面也留有空隙保持通風。簾子何時掛何時收當時都有規定。

簾子還有等級劃分,最高階的是用斑竹、香妃竹編織的,飾有各種圖案,等級低的是用葦箔編成的。

更大一點的工程是搭涼棚,就是在宮殿頂上和院裡搭個頂蓋來遮蔽陽光。棚匠們用簡單的圓木作為支架,搭好後上邊鋪上葦蓆,並用繩子捆紮好。這種涼棚可卷可展,烈日當頭的時候展開遮擋陽光,早晚時再收起來通風。搭涼棚一般在陰曆四月開始。

三、冰桶鑿孔送涼風

冬季儲藏冰塊到夏季用的習慣,在我國北方由來已久。考古發現,早在周代就已經有了用來貯存冰塊的冰窖。明清時候,盛夏也會大量用冰。冰窖一般有官窖、府窖和民窖,《大清會典》中記錄的清代在紫禁城、景山、德勝門外、正陽門外都設有官窖,共計18座,僅紫禁城中的冰窖就藏冰25000塊。冰窖造型基本相同,採用埋入地下1。5米的半地下形式,長約11米,寬約6米,容積為330多立方米。這些冰塊都是在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後,由採冰者鑿成規定尺寸的方塊拉入冰窖,待轉年的夏天使用。隆宗門外西南的造辦處附近就有一處冰窖。

其實冬季儲藏冰塊供夏季使用的風習,在我國由來已久。當時藏冰的冰室稱為“凌陰”,相當於後來的冰窖,建築構造已經比較科學,可以把冰儲存到夏天;夏日專門存冰的器具則叫“冰鑑”,用銅製成,存放食品可以保鮮,作用如同今日之冰箱。《詩經·豳風·七月》中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的詩句。

故宮的大小殿宇,後宮,寢室的地面鋪裝都做有寬闊的通風管道。有專職太監負責冬天將暖氣(和火炕的道理是一樣的)、夏天將冷氣(水冷)吹入地面下的通風系統來調控室內氣溫。

另外,清代的帝王子康熙皇帝以後,歷朝歷代,每年夏季都會離開故宮到頤和園、圓明園和承德避暑山莊去避暑。

其實古代也沒有現在那麼炎熱,全球變暖問題越來越嚴重,如果按照現在的天氣,也夠古代人喝一壺的,但是也不得不感嘆古人的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