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世界地球日:四川開展免費地質展覽探尋地表地殼及核心生物深層奧秘

封面新聞記者 田之路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2021年第52個世界地球日活動的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做到保護地球,首先要學會認知它,瞭解它,如何探尋地表、地殼,乃至地核的深層奧秘,地質勘察者一直在努力。封面新聞記者從四川省地礦局瞭解到,該局從22日起,開展為期半個月的免費地質展覽。

地球在太陽系誕生了約46億年,地球由表及裡分地殼、地幔、地核。地殼表層主要由第四系地層和部分露頭岩石組成;地殼表面可視的陸地、海洋、生物、植物、大氣等組成的生物圈;地下水、地表水(河流、湖洎、海洋)、大氣組成了水圈。地球不停的運轉在太陽的光環下,對生物圏及人類生存空間起決定性作用。人類必須“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護好自己的地球家園。

地殼約30km範圍主要由岩石圈+第四系地層組成,岩石+結構面=巖體。岩石是由含不同礦物元素的物質組成(礦物質),礦物質就是地質找礦要查詢、探明和採掘的物質。何種礦物元素一定會出現在什麼地方?就是地質找礦研究和工作的目標。土壤是岩石風化形成的第四系地層+腐蝕質(主要由動植物和人類活動產生)+水份組成了土壤。土壤成份也包括了礦物成份,一旦土壤中“重金屬”等有害植物和農作物的元素超標,就需要避免和修復。地質體一方面是礦物質的載體、又是具有承載能力的地質背景;地質背景的優劣決定了地質災害隱患的大小;在不穩定堆積物源下,當巨量的雨水作用下使流域內形成泥石流;不穩定的臨界受力邊坡在含水的作用下會形成滑坡;等等地質災害現象都源於不穩定的地質體,保護和修復地球需要地質工作者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研究地質結構、構造、地應力分佈狀態、地質活斷層斷裂帶等,可以預判地震可能發生的規律和週期。三維地質模型可以透過大量的地質工作和地質大資料研究建立起來,進一步推演出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以及為環境安全設立防護標準。因此,地質工作也是地質科技、科研工作的組成部分,地質科技手段的提高,進一步推動了修復地球環境、勘查開發地球資源的技術升級。

地質勘查的由表及深,不僅是為了查明地質體的成份,還要查明賦存狀態和穩定性、安全性。地質科技和方法是揭示地球隱藏部分的必要手段。

土地調查及汙染防治、地質文化旅遊普查與開發、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山水林田湖草的自然生態修復、深部資源和稀有資源的調查開發、礦山環境修復治理、交通水利水電市政等基礎工程中的複雜地質問題,地質工作將發揮其更大作用。

地礦局及所屬地勘單位過去是由地質人和地礦人組成的尋找礦產資源的隊伍,而今已經發展成為國民經濟建設中的先行者、探索者,具有現代科技知識和手段武裝起來的地質工作者。更多地面向基礎建設和社會服務,積極為工業找礦和民生服務;在城市地質、農業地質、環境地質、文旅地質、地質大資料、網際網路+地質等等形成了新一代地質工作者的“大地質概念”,為保護地球環境,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保護地球環境是地質工作者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