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項羽是劉邦的死敵,為何司馬遷卻把他寫成了不可思議的一樣呢?

《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寫過一副對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下聯是講越王勾踐,而寫於前面的上聯講的是西楚霸王項羽。這兩人在人們心目中,一直都是毅力與決心的標榜。

項羽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死敵,最後敗給劉邦,沒有當上皇帝。然而,漢朝史官司馬遷在《史記》中,卻把項羽的事蹟編寫在專門記錄帝王傳記的類別“本紀”當中:

“羽非有尺寸,乘勢起於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項羽趁著秦末的農民大起義而發展起來,條件不比其他起義軍更優勝。但是不過短短三年,他已經帶領大家消滅了秦軍,裂土封侯,自封西楚霸王。雖然沒有持續很久,但他這樣的威猛勇烈,有史以來都未曾有過。

司馬遷認為,不能以成敗論英雄。項羽雖然沒有當成皇帝,但是他短暫一生,配得上作為皇帝的尊榮和敬佩。

(馮紹峰版項羽)

關於項羽,實在有太多傳奇故事。無論是鴻門宴還是霸王別姬,四面楚歌還是烏江自刎,江湖與廟堂都充滿他的傳說。

在歷史的長河裡,始終翻滾著人們對他的敬意與嘆息。尤其是“鴻門宴”,人們普遍認為那是項羽的狂妄自大,輕易放走劉邦,以致自毀前程。

其實,鴻門宴不過是項羽衝鋒征途上一次小小的錯失。真正翻轉歷史方向的,是項羽“拱手讓漢中”,加上後來的種種錯誤舉措的合力,以及劉邦陣營不遺餘力地進擊。

作為後人,我們不能只抽出某個歷史片段進行評判。因為每一分的進退,都是由歷史潮流的衝擊,以及個人性格與能力共同推動的。

志向——滅秦

項羽的強勇威猛,首先來自於他的滅秦志向。當中包含國仇,更有家恨。

項羽本是楚國的貴族。他爺爺項燕是楚國的大將,在戰場中被秦國將領王翦殺死。當楚國被秦國滅了後,項羽便跟隨叔叔項梁,在會稽投靠一位朋友。

項羽在這裡慢慢長大。他不愛讀書,甚至不愛習武,但是他好讀兵書。因為項羽並不只想當一個文臣或武將,他想要做“萬人敵”。

他心中從來沒有忘掉自己是楚國的遺民,帶兵滅秦是他的人生追求。有一天,他在遠處看見秦始皇南巡的排場,衝口而出:

“彼可取而代之。”

萬丈志向噴薄而立。很快,機會來了。

(譚凱版項羽)

公元前209年,秦朝的暴政,引發了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更由此在全國各地燃燒起反秦的烈火。項梁與項羽乘勢在會稽起兵。此時的項羽,只有24歲。

根據投奔他們的范增建議,他們從深山中找出楚國後裔——一個名叫“熊心”的放牛娃,並稱之為“楚懷王”。從此,項梁、項羽的部隊師出有名了。

史上有兩位“楚懷王”

之前楚國曾有一位楚懷王,因被秦國拘禁而病死他鄉,從此秦楚交好完全轉為秦楚交惡。後來秦國還滅了楚國。

由此,在楚人的心中,秦國是最可恨的。民間一直流傳著一種說法——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所以,為了激起其他楚國遺民的憤恨之心,項梁項羽便將楚國後裔“熊心”稱為“楚懷王”,將他推到王位上。

(吳彥祖版項羽)

一戰威震諸侯——鉅鹿之戰

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突襲項梁,項梁兵敗身死。這時,楚懷王熊心趁機回收項梁的兵權,沒有讓項羽繼承項梁上將軍的職位。

於是,項羽不但失去了一直教導和保護他的叔叔,而且沒有得到兵權或封賞。他需要孤身面對一切。

冷眼旁觀楚懷王所做的事情,項羽沒有作聲。這時候,他已經開始懂得以沉默應對不公的變故。

不久,楚懷王派他與新的上將軍宋義去救趙國。當時的趙國被秦國圍困三個月,危在旦夕。各諸侯均派部隊前往救援。

但是,宋義為了躲避打仗,居然在半路上停頓了46天。項羽一怒之下將其砍殺,帶領部隊直奔趙國,營救鉅鹿之危。

當時項羽手上只有4萬兵馬,而且新兵居多。但圍困鉅鹿的秦將則有超過30萬常勝兵馬。無論怎麼看,衝上去就是個死。

(何潤東版項羽)

熟讀兵法的項羽認真分析了鉅鹿地貌,以及秦國內部本身複雜的形勢,制定出以弱勝強的戰略。

他首先派軍隊區的初戰的勝利,以振奮軍心。然後殺盡部隊豬羊,犒勞全軍。接著,他於凌晨率全軍渡過漳河。

等所有人都上岸後,他命令所有士兵看著,派人打破隨身的所有鍋碗瓢盆,並鑿穿船隻。當時不明就裡計程車兵們都驚呆了。

項羽對他們說,此戰意義重大,所有諸侯兵馬都看著我們,成敗就此一役。成,威震天下;敗不過是一個死。我項羽必定衝鋒在前,與大家同生共死。如果你們發現我退後半步,可以立即將我斬殺。

(江華版項羽)

楚軍明白了。只有勇敢衝鋒,才可能擁有生路。於是,楚軍士氣極度膨脹,勇猛充滿胸口,口號響徹天際。對此,《史記·項羽本紀》記載:

“楚戰士無不以一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諸侯軍就是其他來救援趙國的友軍。連他們聽到楚軍的呼聲,都膽戰心驚,何況是作為敵方的秦軍。憑著這樣“破釜沉舟”的勇氣,他們背水一戰,以一當十,贏得了漂亮的一戰。

鉅鹿之戰的勝利,為項羽贏得威震天下的名聲。此時的他,不但是楚國的上將軍,而且是被各路諸侯拜服的上將軍。項羽氣勢沖天,他馬上帶領諸侯軍轉向關中,直奔秦朝都城咸陽。

(胡軍版項羽)

從上我們可以得知,無論是叔叔項梁死後被奪兵權時的忍氣吞聲,還是破釜沉舟以少勝多的鉅鹿勝利,反映的絕不僅僅是項羽的勇猛。當中包含著他的蟄伏隱忍的沉著,以及他當之無愧的軍事家級別的兵法謀略。

項羽的性格確實有缺陷,這體現在與劉邦即將到來的交鋒之中,也體現在他獲勝之後的靜化思維。

世間一切均是處於運動變化裡,但項羽在這方面的思維顯得固化單一。作為兵家,應該曉得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贏的人未必一直是王者,輸的人也有一天可能捲土重來。

熱衷大刀闊斧、風來雨去的項羽認為,滅了秦國就已經達到人生理想。接下來他所做的很多事,都很少深思熟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