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朱元璋如果軍糧不夠,你會怎麼做?不就為了吃飽喝飽為了肚皮嘛

作為農民起義軍,面對著周邊十數個敵對勢力,更有著當時世界最強大軍事力量的元朝,底盤小、人數少的朱元璋除了在所佔地區的正規收糧以外,如果軍糧不夠會怎樣?答案只能是搶。要不然,人家給你當兵為什麼?不就為了吃飽喝飽為了肚皮嘛。所以,這很正常。

大凡農民起義都要經過這一過程,因此,只要理性的人就不會反感。朱元璋政權隨著地盤和被統治地區越來越大、精英人物地逐漸加入等,縱兵掠奪的行為越來越少。

特別是渡江之後於1364年在南京建立了吳政權(史稱西吳,1363年張士誠在蘇州建立吳政權,史稱東吳),朱元璋開始在軍事經濟上主推:稅收與屯田。對於過去的縱兵掠奪百姓糧食的行為開始進行有目的的主動約束。

朱元璋縱兵搶掠的歷史記錄

1355年6月,朱元璋命徐達渡江多去金陵(南京)等地後,其勢力逐漸增大,為了使其最終成功,徽州儒士朱升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其實在這背後就是將佔領區整體變成了軍事管制區,其政府的主要職責就是保證軍需,政府的職責一方面是保證軍需正常供給、一方面保持和平穩定安心生活為吳政權做事。

1356年,朱元璋設立“營田司”希望用軍屯的形式,儘早地能夠軍糧自給自足。同時,開始著手進行人口普查、田地勘查和登記等,這些我們在上文“”已經進行了評點。

然而,即使如此,因為自然災害、戰役大小等原因,軍需供給仍然會出現問題。為此,“寨糧”“檢刮”“增租”“借糧”等形式仍然採用。

劉辰的《國初事蹟》就如此記載:

針對自己的百姓:除守城軍士四十日支糧一次,準作一月口糧,出征軍事不支,總兵官給榜,聽於敵境遠近鄉村山寨,招安百姓,送納糧草供給。

針對不肯投降的百姓:凡入敵境,聽從捎糧。若攻城而彼抗拒,任從將士檢刮,聽為己物;若降,即令安民,一無所取。

隨著,朱元璋的地盤逐漸廣闊,為了更好地讓敵方勢力屈從,更好地收攏人心。1359年閏五月,朱元璋正式宣佈“罷各郡縣寨糧”。

軍隊除了吳政權給予的正規配給外,軍隊自身也會有更高的需求,統兵將領為了軍心問題、齊心協力更好地殺敵,也會“增租”就是要求百姓多給一些糧食,也會以“借糧”的名義要求沒有餘糧的地區用銀兩替補。

所以,1362年,胡深就像麗水等七縣大戶徵科銀兩;1365年,李文忠奪取福建時,在屯浦強徵百姓納糧。

朱元璋軍費漫談

軍屯是明初朱元璋、朱棣父子時期最重要的解決軍費的途徑。對百姓,無論是自己陣營還是敵對陣營的巧取豪奪乃至強行攤派,無論如何都會傷害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朱元璋自然不願意去做。但1370年以前的一些行為,也是情非得已。所以,我們在此主要介紹一下軍屯的管理。

軍屯屬於多頭管理

軍屯的土地、屯田糧食作物上交給官府的糧食歸戶部管理;

軍屯人員歸屬五軍都督府和兵部;

軍屯所需要的種子、牛、耕種工具等歸屬工部;

軍屯的管理更是政出多門,例如軍隊方面的中央兵部、地方提督總兵等;監察系統的御史;行政系統的中央戶部、地方的布政使等。

因為,本身是多頭管理,屯田的軍糧儲備,也是戶部、兵部、工部都有自己的糧庫,例如明朝管理的內庫有十個,戶部六個、工部三個、兵部一個。同樣,中央南京也要有自己的軍儲倉、地方也要有。在1370年時,全國各地共有軍儲倉、屯田倉22。屯田倉更多,由此,保證了軍事供給,縱兵搶掠的事情已經並不多見,對其處罰也越來越大。

朱元璋對於屯田的支援

1376年,宋納根據歷史上的軍屯經驗教訓和朱元璋政權的實際操作經驗寫出了《守邊策略》,邊軍軍屯和營吞兩種形式形成了制度。邊軍軍屯就是邊防要地的屯田、營屯就是各地區衛所的屯田。營屯在前,衛所制度形成之初,就已經有屯田了。所以,凡衛所附近,有官田必有軍屯。

為了支援軍屯,朱元璋要求國家不徵收軍屯的田賦。如果遇到戰爭、天災等,國家財政還會對軍屯進行補貼。到了洪武二十五年(1387年),軍屯才開始被徵收田賦。標準是田五百畝,一年納糧五十石。稅率是十而稅一。

洪武三十五年(其實是建文帝四年)的標準統一:軍隊自己的軍餉十二石,上交國家的餘糧為十二石。稅率是百分之二十四。

朱元璋時期對於屯田的支援,保證了軍隊給養出于軍隊而不勞民,為此,朱元璋自誇道“朕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粒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