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旅遊

武侯墓追思:五丈原前抱憾逝,定軍山下埋忠骨

武侯墓門樓

拜謁了勉縣武侯祠,知武侯墓位於南郊之定軍山下,孬張焉能不去祭祀麼?

今人鮮知的陽平關,乃古沔縣之老城。諸葛亮在建興五年進入漢中,施行北伐大計,即“屯於沔陽”。傳統京劇有《定軍山》和《七星燈》兩部大戲:前者演繹諸葛亮用兵、激老將黃忠斬殺夏侯淵奪取了定軍山;後者乃魏蜀僵持對抗,重病的諸葛丞相祈求上蒼續命完成伐魏大業的故事。

正門近景

史實是: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秋,諸葛亮在第五次伐魏時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臨終前,就如何從五丈原撤軍退還漢中和應付魏軍追擊作了周密安排,並留下遺囑:“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殮以時服,不須器物。”遵其遺囑,楊儀、姜維等人密不發喪,整頓軍隊,徐徐後撤,從褒斜道退還漢中,將遺體安葬於定軍山下。

如今的武侯墓,已然成了遊人緬懷憑弔之景區。墓區山水環繞,墓園乃明清大廟建築。寬闊大門外聳漢柏古松,顯得清幽肅穆。大殿院內,豎有歷朝歷代敬頌諸葛丞相之的詩文,還有一方復修墓廟記事碑。

虔誠步入大殿,神龕上即丞相端坐塑像,兩廂乃關興和張苞護衛,諸葛亮綸巾,羽扇,鶴氅,神態安祥。歷代官民祭拜,俱在此殿。

墓前石橋

墓旁通道

圖左為明陝西按察使趙健刻碑

清果親王題刻碑

大殿後面即武侯墓,呈頭朝南、腳朝北之態,乃“北顧中原,南立蜀漢”之寓意也。墓四周有磚牆環繞,墓前有亭,亭內石碑上刻“漢諸葛忠武侯之墓”。墓旁有兩株古桂,傳說乃漢代栽種。

墓旁古桂

“定軍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祀丞相墓”。每逢清明,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莫不爭相來此拜謁,宋朝詩人陸游此詩描繪祭祀武侯景象,堪稱懷念和追思之情實錄也。因諸葛亮官至丞相,封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其墓地便尊為武侯墓了。

於定軍山下武侯墓前躬身揖拜,孬張感慨良多:遙想蜀漢國都之武候祠規模宏大,原本是祭祀劉備的“漢昭烈廟”,後來咋就變成專祀諸葛亮之武侯祠呢?緣由是:劉禪禁令民間祭祀諸葛亮於蜀漢滅亡後作廢,百姓便在成都建了武侯祠。唐代杜甫詩云:“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還存“武侯祠堂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兩座祠廟相距雖不遠,但武侯祠的人流遠勝漢昭烈廟。

由是,蜀王朱椿下令拆掉了武侯祠,將諸葛亮的神像牌位移入漢昭烈廟。朱椿此舉原想讓祭拜劉備的人數多於諸葛亮,豈料百姓並不在乎朱椿的“君尊臣卑”,祭拜諸葛亮的人數依然遠多於劉備,且百姓們口口相傳,將供有諸葛亮神像牌位的祠廟尊為“武侯祠”。久而久之,“漢昭烈廟”則僅剩一塊牌匾了。

由此可知:人們世代緬懷、追思,實乃諸葛亮人生八個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武侯墓另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