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旅遊

蘋果造車真否有戲,CATL&BYD被邀請美國建廠是否為「鴻門宴」

蘋果(iPhone)造車的話題已經炒作了很多年,這家被視為科技領域巨頭的企業的一舉一動似乎都備受關注;對於智慧終端裝置沒有什麼研究,只是對IOS系統的使用者體驗感覺實在難以接受,但不能否認智慧手機確實是個顛覆性的存在。那麼蘋果如果打造汽車的話,又是否能成為行業攪局者呢?

理論上這是沒有可能性的,因為汽車是複雜程度遠超手機平板的工業產品,蘋果想要作為整車製造商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或者尋找強有力的代工廠;然而傳統車企是不願意成為蘋果代工廠的,各自的主品牌都還在角逐中,所以曾經的蘋果只能將目標放在現代或日產這些車企上,然而連這些車企最終也都沒有與蘋果達成共識,隨後傳聞與麥格納和富士康的合作也沒有了下文。

蘋果造車可謂一波三折,屢屢被準代工廠拒絕,高管紛紛離職,似乎都預示了蘋果造車可能會不了了之;但是“泰坦計劃”的重啟還是說明了蘋果沒有放棄,只是汽車控制系統的複雜程度,以及控制系統硬體因供應商的過於複雜造成相容性等諸多問題,該自動駕駛系統的研發也是舉步維艱。

而真正對蘋果等美系汽車相關企業的自動駕駛造成巨大沖擊的因素,實際上還有鐳射雷達的成本下探;當華為研發的96線鐳射雷達量產,並且可以將成本下調到200$以內之後,32/64線的美國產鐳射雷達似乎再沒有未來,因其成本動輒4-8萬美元。鐳射雷達配合毫米波與超聲波雷達,再加上光學感測器則可以達到高水平的自動駕駛;雖說美系的一些知名車企或科技巨頭也能研發出水平相當的控制系統,但量產車無法達到快銷車的價格區間也是空談,蘋果似乎失去了造車的籌碼。

蘋果夠資格與「CTAL&BYD」談條件嗎?

蘋果造車不論未來前景如何,這家科技領域的企業似乎是打定主意要在汽車領域摻上一腳了;因為與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這兩家動力電池巨頭企業進行了接觸,也就是要尋找動力電池供應商了,這顯然是要開始造車的前奏。

但是蘋果對這兩家電池供應商提出了條件:必須在美國建造電池工廠才行。

在美國建設工廠不是個簡單的事情,雖然Tiktok等限制已經解除,但也無法確定美國會不會再來這麼一出或幾齣;畢竟它們沒有信義可言,競爭已經不是單純的行業內部的良性競爭,而是涉及到更高層級的博弈。這對於企業的未來發展規劃是個巨大的考驗,太多的不確定因素也許會讓這兩家供應商失去興趣;而且蘋果造車的未來市場前景會如何也還不能確定,是否有價值為蘋果造車打造工廠似乎是有待商榷的吧。

綜上所述,自動駕駛很難讓蘋果在汽車領域破局,特斯拉已然是前車之鑑;美國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力度雖然有所加大,但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這兩家中國動力電池的巨頭,能否在美國新能源汽車供應鏈中獲得合理的補貼也無法確定。

更重要的是寧德時代依託數十個汽車品牌已然成為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最大的企業,比亞迪曾經依靠單一品牌位列前三,現在也應開啟了電池外供,磷酸鐵鋰電池(刀片電池)的撞擊力增幅巨大;而市場體量最大且潛力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又正是中國車市,似乎蘋果造車沒有什麼資格來談條件吧。

結語:預計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在美國建廠的機率不高,除非蘋果做出進一步的妥協;蘋果的整車製造模式的機率也不高,尋找專業代工企業的可能性會更高,基於比亞迪在2014年在美國建立汽車工廠,生產車型為大型客車;其次e平臺的高壓三合一或其他架構也適合此類新造車品牌,所以蘋果如果會選擇代工生產的話,最終可能會與比亞迪有更深度的合作,屆時是否會在美國建廠就不好說了。

至於現階段還是建議汽車愛好者把關注點放在自品牌上,電驅技術已然是中國製造領先,即便是車規級晶片也早已突破技術封鎖;對於這些外國品牌沒有必要盲目追捧,有機會可以駕駛感受一下優秀的國產汽車,這些車會顛覆絕大多數所謂“老司機”的認知。

編輯:天和Auto-小編

天和MCN釋出,保留版權保護權利

喜歡我們的內容請點贊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