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考古專業 天坑專業 ? 專家:沒有社會認同&

什麼?現在還有人覺得考古專業是“天坑專業”?

早在去年8月份,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以文科676分的成績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很多網友認為這個專業沒“前途”。當時,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在接受本網記者採訪時對此進行了“正名”——考古專業不僅是主流專業,而且可以說是我國就業最好的專業之一!

但在他看來,考古專業是否冷門、是否有“前途”能引發如此熱烈的討論,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考古專業沒有獲得足夠的社會認同。也正是因為如此,今年全國兩會,賀雲翱把更多的提案聚焦在了考古工作上,他透過《關於國家支援公共考古事業發展的提案》,建議加大力度發展我國公共考古事業,讓考古成果走向大眾,並呼籲培養更多的考古人才。

事實上,近年來無論是“盜墓”題材的小說和影視劇的火爆,還是《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文化類綜藝節目熱播,考古的熱度漸升已是有目共睹。但對考古的誤解也時有存在,“考古就是持證盜墓”類似的言論比比皆是。

公共考古的出現,就是為了將專業的考古知識用通俗的方式傳遞給大眾。

“透過文物行政管理機構、考古學家及公共媒體等引導及轉換,使廣大人民能夠共享考古成果,並最終達到有效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以及滿足公眾文化需求的目的。”賀雲翱介紹,公共考古是新興的文化傳播事業,是相對於職業專業考古而言的。

從事過田野考古工作的賀雲翱清楚地知道,考古工作需要細緻嚴謹,過程又漫長枯燥,涉及學科眾多,專業成果相對晦澀難懂,這就導致了專業考古和大眾的距離較遠。

因此,賀雲翱認為,推動公共考古事業發展的第一步,就是要增加大眾對考古的瞭解。

“‘十三五’期間,4260項考古發掘專案有序開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研究專案持續實施。”賀雲翱表示,面對如此豐碩的考古成果,考古界應該將其充分利用起來,建立溝通釋出機制,將考古發掘成果及時向公眾宣佈。

而對於文物的出土地——考古現場,賀雲翱也建議,可以推動有條件的田野考古現場對公眾有序開放,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讓考古成果第一時間呈現給公眾。

“這種邊發掘邊展示的方式方法,可以讓公眾直觀地看到考古過程,增進了解。”他表示。

賀雲翱還建議,建設對公眾開放的考古遺址公園和考古遺址博物館建設。這樣既能夠讓公眾更好了解考古遺址的文化內涵及核心價值,也豐富了群眾的文化活動。

考古想要吸引公眾的目光,光開放可不夠。在數字化、網路化快速發展的今天,賀雲翱認為公共考古也應當與數字手段結合起來,大力加強線上公共考古事業發展,讓公共考古在新媒體推動下逐漸走向多樣化。

對於公共考古行業人才緊缺現象,賀雲翱建議教育主管部門支援在設有考古學的高校中開設公共考古課程,尤其在專業碩士教育中開設公共考古方向,培養公共考古人才。

除此之外,賀雲翱還提出了一個想法:公共考古的宣傳普及要從小開始抓起。他認為,可以將公共考古與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學活動結合起來。透過參觀考古發掘現場、觀摩考古成果展覽、舉辦小考古學家培訓班及夏令營等相關公眾考古教育活動,使中小學生更加直觀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歷史成果。

記者:王亦凡

編輯:黃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