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人物】沈括:北宋時期少有的全能型人才,曾支援王安石的政改改革

沈括是北宋時期少有的全能型人才。

沈括早年支援王安石的政改。晚年,沈括從政隱居於江蘇鎮江夢溪園。他寫了一部輝煌的傑作《夢溪筆談》(以下簡稱筆談)。這本書充分體現了沈括博大精深的自然科學知識,也展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智慧。它也是我們研究古代科技史的寶貴資料。《筆談》是一部包羅永珍的百科全書。事實上,這本書沒有多少化學知識。但縱觀世界化學史,這些成就也令人眼花繚亂。

石油燒墨

在我國,石油的發現很早,利用歷史悠久。沈括《筆談》第421條記載:“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帷幕皆黑。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

從這一記載中,我們可以知道北宋時期是以石油為燃料的。就連當時帶兵作戰的沈括也在帳篷裡用油當燃料。結果,燃燒產生的濃煙把帳篷燻黑了。在這種現象的啟發下,沈括認為黑煙可以用來制墨。以石油為原料生產炭黑是石油化工生產的新起點。然而,當時由於沈括受到頑固派司馬光等人的鎮壓,北宋沒有聽從他的建議,開採和利用石油。

然而,目前,由石油或石油氣製成的炭黑已廣泛應用於油墨、油漆和橡膠加工等行業。早在11世紀,沈括就預言“這東西會在世界上廣泛使用”,這是很有遠見的。古時候,石油有石漆、石制水、火井油、硫磺黃油、泥油等十餘種名稱,沈括在《筆談》中首次將其命名為“石油”。自北宋以來,也有一些石油的別稱,但已逐漸被淘汰。直到今天,只有“石油”被使用,併成為公認的統一名稱。

溼法制銅

從明礬製取銅的溼法鍊銅原理是現代化學中的“置換反應”:Fe+CuSO4=FeSO4+Cu。這種現象不是沈括發現的。其實,早在秦漢時期,我國勞動人民就知道了。然而,溼法鍊銅工藝在《筆談》中有詳細描述:“信州鉛山縣有苦泉,流以為澗,挹其水傲之,則成膽礬,烹膽礬則成銅;熬膽礬鐵釜,久之亦化為銅。”溼法銅起源於中國,這在世界化學史上是一個巨大的貢獻。這項技術在宋代已大規模投入生產,也是化學應用於生產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硃砂化毒

沈括的許多發現也源於他對生活的細緻觀察。《筆談》第432條記載了硃砂的熱轉變現象:

“予中表兄李善勝,曾與數年輩煉硃砂為丹,經歲餘,因沐砂再入鼎,誤遺下一塊,其徒丸服之,遂發懵冒,一夕而斃。硃砂至涼藥,初生嬰子可服,因火力所變,遂能殺人。以變化相對言之,既能變而為大毒,豈不能變而為大善?既能變而殺人,則宜有能生人之理,但未得其術耳。”

現在我們知道“硃砂中毒”是由於硃砂(HGS)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加熱後變成一種劇毒的可溶性汞鹽。沈括接著指出,既然硃砂經過一番轉化就可以變成毒藥,那為什麼毒藥不能透過另一種轉化變成良藥呢?他的結論是,在一定條件下,大毒與大善可以相互轉化。只要我們努力,人們就能掌握物質變化的規律。這實際上是一種簡單的辯證思維,這在沈括的許多科學觀點中都可以看到。沈括的思想在中國古代儒家“理在心,士不求遠”的思想中尤為可貴。

百鍊成鋼

由於沈括有富國強軍的思想,他非常重視冶煉鋼鐵和生產武器。《筆談》第五十六條描述了北宋時期兩種常見的鍊鋼方法。一種方法是

“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泥封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鋼’,亦謂之‘灌鋼’”。也就是說,在鍊鋼爐內,將熟透的鐵棒彎折,將生鐵塊嵌入其中,爐內用泥封嚴,燒後再鍛打,製成“灌鋼”。

另一種方法是“但取精鐵,鍛之百餘火,現鍛稱之,一鍛一輕,至累鍛而斤兩不減,則純鋼也,雖百練不耗矣”。這種方法即為熱鍛技術。

在鍊鋼過程中,由於碳元素分佈比較均勻,所以在鍊鋼過程中被稱為“多晶矽”,即在鍊鋼過程中,碳元素相對均勻地分佈在鍊鋼爐中。用該方法生產的鋼效能良好,可作為武器、農具的優質材料。1000多年前,這種鍊鋼工藝絕對是世界領先的工業技術,也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驗和智慧的結晶。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