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清明節禁忌,這兩大忌觸碰,現在知道還不晚,你還會去掃墓嗎?

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也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他所創立的“陽明心學”響徹千古,影響著海內外無數人,即使百年過後,仍舊不過時,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影響著當下的年輕者,對生活有著至關重要的指導意義。

王陽明曾提醒世人:清明節禁忌,這兩大忌“觸碰”,現在知道還不遲

3月份馬上就要過去,我們即將迎來芳菲四月,而清明節也隨之而來,又到了上墳掃墓的時候了。

剛開始的清明只是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出現,不過隨著後來的發展,人們賦予了這個節氣獨特的情懷,清明逐漸添加了一個新身份:

作為一個祭祀的節日,氣氛無疑是莊重的,而且祭祀的物件基本上都是長輩,所以就會有很多講究,民間為了防止後輩忘記祭祀的禮節和禁忌,就流傳出很多俗語,讓後輩之人能夠有一個進一步瞭解,

兩大忌

清明上墳,是後人緬懷先祖的一種方式,這是一種禮節,但人生老病死,我們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到底哪一個先來,很難避免發生夭折的情況,這在古人看來是非常不詳的存在,所以一般情況下除了至親基本上沒有人會去這些墳前,怕晦氣纏身,染上和墳裡面人一樣的命運,清明時節,陰氣本來就重,所以更不能去。

不過現在的情況好多了,平輩之人也能去看望,但最多放一束花,不能動手,而且最好不要在清明當天去,畢竟是人家的另類“家庭聚會”,有很多的話要傾訴,去,不合適。

為什麼不讓這種人去?他不是能擋災嗎?這種人行為舉止很怪異,而且智力確實有問題,在上墳的時候,很容易打亂現場的佈置,而且聽不懂規則,和小孩一樣,萬一這人爬上墳頭該怎麼辦?這對於祖先來講,將是一種很大的藐視,就不會賜福於後輩,還會讓後輩的運氣變差。

而且古人認為,這種人到墳地之後會讓他本身就不太正常的身體,變得更加虛弱,所以才會禁止這類人參加祭祖。

當然,以上只是我對王陽明心學中粗淺的認知罷了!

學一學王陽明,人生就能少走一段彎路

王陽明雖然已經遠去,但他建立的“陽明心學”卻風靡海內外,影響至今。近代的曾國藩、梁啟超、蔡元培、章太炎等名人志士,都很推崇他;日本明治時代的“軍神”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更是在自己的腰牌上刻了七個字:“一生低首拜陽明”。

在日本,王陽明的《傳習錄》是大眾讀物,上到老人,下到孩子、家庭婦女,都對它時常研讀。

王陽明心即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學說已深入人心,並且當代眾多名人、大咖在他的思想指導下,創造了不菲成績。如今我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競爭越來越激烈,疲憊不堪的人們精神生活逐漸荒蕪,心靈越發孤獨。

陽明心學高揚的主體意識,強調內心的力量,追求初心,灑脫的胸懷,從改善現代人的精神狀態有著積極意義,讓疲憊脆弱的內心重新獲得強大力量,在浮躁的氛圍中獲得內心的寧靜,是修身養性的良好指導思想。

同時,王陽明心學對個人發展,思想解放,事業、仕途的開拓進取都有著有益的啟示,為此,哈佛大學亞洲中心資深研究員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因此,我們要全面瞭解王陽明的一生,讀懂陽明心學,從中汲取無窮的精神力量。

在瞭解王陽明的一生、哲學智慧方面,莫過於讀他的傳記、語錄故事,下方橫條《知行合一 》+《傳習錄》兩本書 ,不僅全方面描寫了王陽明的一生,還有弟子對其語錄和信件進行整理編撰而成的傳習錄,對知行合一、致良知給予了細緻的講解,使讀者更容易吸收理解陽明心學的哲學智慧。

《知行合一》這本書,還以小說敏銳的觸角探及王陽明的內心世界,解開了有關於王陽明思想的諸多謎題,讓讀者瞭解到一代先哲是如何在大明王朝的風雲變幻中,達到“立德、立功、立言”的至聖追求的,這不僅是一部“從凡至聖”的勵志書,更是一部全面瞭解陽明心學精髓的作品。

如果您想購買的話,點選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