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百家講壇》收視慘淡,但閻崇年卻說:我們不能再相互成就了!

引言

在形容兩者關係時,有一個成語叫做相互成就。意思也是簡潔明瞭,是說兩個人、兩件事物互相配合,雙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顯示出來。而這種關係用在《百家講壇》和閻崇年身上恰當不過。

始於2001年的《百家講壇》,作為一個將宗旨定義為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的欄目,它的建立可以說是眾望所歸的,有著普遍的群眾需求的。但是,就在創立之後,儘管欄目組邀請了楊振寧、霍金、周汝昌、李政道等大家,可是收視率卻頗為慘淡。

至於原因倒也簡單,無非就是曲高和寡。畢竟,群眾不是每個人都會喜歡物理學,都喜歡高大上的理論的。也正是因為收視率慘淡,《百家講壇》甚至一度被警告,面臨淘汰。但是這種局面卻在隨後出現了反轉,而造成反轉的那個人恰恰就是閻崇年。

在當時,在二月河的清宮小說系列一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大熱的背景之下,《百家講壇》請來了清史專家閻崇年。結合了群眾的求知慾,外加上閻崇年在講解清史時,用通俗化語言、幽默風趣的風格,也讓《百家講壇》登時大火。

而閻崇年自身,也從僅僅是被學術圈知曉,一時間成為了天下皆知的人物。互相成就之後,易中天、王立群、于丹等人也皆因此而聞達。

但是人紅是非多,就在閻崇年在無錫出席一場與讀者見面會時,卻發生了意外。在他進行簽名售書時,一個年紀大約在二十七八的男子上前將他掌摑了兩下,雖然該男子隨後被控制,閻崇年也繼續進行了籤售。但是,臺下卻仍有人叫好。

此事傳播到網上後,令人詫異的一幕出現了。大家鮮有替閻崇年叫屈者,網友幾乎一邊倒的站在了打人者一邊,紛紛出言打的好。這其中又是為何會造成這種情況呢?

閻崇年其人

閻崇年是山東蓬萊人,生於1934年。父母乃是漁民,平素雖然生活艱苦,但是這樣的生活環境也讓他格外珍惜學習的機會。而在上學讀書後,他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尤為感興趣。也正是這樣的興趣指引下,在高中畢業後,他進入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學習。

在白壽彝的教誨下,他走上了研究歷史之路,期間還甚至因為歷史觀點問題,被下放到農場改造。但是即便如此,也並未改變他鑽研歷史的志向。而從這一時間開始,閻崇年開始將研究方向放在了清朝。

此後,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他先後出版了《努爾哈赤傳》、《中國歷史大事編年:清代卷》、《滿學論集》等書。這些書籍,從各個方面介紹了清朝的歷史,滿族的問題等,這也讓閻崇年在學術界獲得了斐然的地位。不僅僅獲得了補貼,還成為了北京滿學研究會的會長。

但是,相較於在學術界的地位而言,在人民群眾中他的知名度則是相當低的。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就是學術問題大多冗長、專業術語眾多,又缺乏引發群眾求知慾的誘因。

而就在進入新世紀之後,一系列的由二月河著作改編的清宮電視劇上映,《康熙大帝》等劇更是深入人心。但是,對於影視劇作品背後的歷史,人民群眾則是缺少認知的。就在2004年,閻崇年第一次登上了《百家講壇》,主講《清十二帝疑案》。

《清十二帝疑案》一出,迎合了觀眾的求知慾,更迎合了潮流,而閻崇年這位曾鮮有人知的專家也由此盛名遠播,迅速的成為了公眾人物。此後閻崇年又推出了《正說清朝十二帝》、《明亡清興六十年》等書,熱度依舊不減。

盛名之下,卻慘遭掌摑

但是,就在閻崇年憑藉《百家講壇》盛名在外的同時,一系列對他以及他的歷史觀點的指責也是不絕如縷。

而這種指責的具象化表現,就是閻崇年被掌摑事件。當年,閻崇年被邀請在無錫新華書店與讀者舉行見面會時,本來正在籤售的閻崇年卻被一年輕小夥子黃海清上前掌摑了兩耳光。與此同時,臺下還有叫好者。

雖然,小夥子迅速被控制,閻崇年也繼續簽售書籍,但此事也迅速發酵在網上廣泛流傳。

小夥子黃海清為何要掌摑閻崇年呢?

官方的回覆是:雙方觀念不同。 事實上,如果說是觀念不同,反倒不如說作為歷史學家閻崇年在對待清史上缺乏最基本的公允觀念。也正是這種觀念,讓小夥子雖然最後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卻仍拒絕道歉。

閻崇年評價努爾哈赤,他將努爾哈赤對當時遼東漢民的屠殺美化為融合的需要,讚美他為偉大的君主。

而在對“揚州十日”這樣慘無人道的屠殺時,閻崇年又一次拿文化融合為說詞。要知道,揚州十日裡幾十萬民眾淪為草芥這樣的慘案,在閻崇年嘴中卻成為了“促進民族融合”的好事。

至於文字獄、剃髮令等也成為了他口中的好政策。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個人的喜好,包括歷史學家也不例外。閻崇年喜歡清朝,這無可厚非,但是在喜歡的基礎上卻肆意的去觸碰公允的底線,顯然發生被掌摑的事件也就不意外了。

當然,此後面對網上撲面而來的批評,這些批評中並不只是網友,還有眾多專家。閻崇年又指出了清朝的一系列負面問題,似乎算是對此事的迴應。

但是我們卻有必要要說的是,這種顧左右而言他的態度,卻仍難以讓人買賬,錯了就是錯了。

甚至一眾網友還去研究了閻崇年的家族史,直指他的祖父是滿清王爺的包衣,才會讓個閻崇年有此言論。

小結

歷史是靠著記錄歷史的史學家呈現在人們面前的。而在寫史中,作為一個優秀的史學家,應該秉筆直書,有責任感、使命感。這種責任是史學家在面對後人、面對大眾時的立身之本。

我們可以對歷史事件有自己的不同見解、觀點,但是忽略了公允、基本認知帶有明顯的個人觀念的見解、觀點卻是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