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同樣是寫山,這首唐詩卻做到了與眾不同,有多少人背下來過?

關於寫“山”的詩句,相信大家能說出好多;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少不了,王安石的“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也少不了,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更是不會落下……;

那麼除了這些“大家”手筆外,就沒有其他好詩了?當然不是。

以上這些詩之所以被人們熟知,除了本身的確優秀以外,還因為“名人效應”,故而好多書籍與資料都會有選擇性地去做相應的“普及”。

“無關名氣,旨在分享大美”,詩巷今天帶來的這首詩,就是一首來自非著名詩人的佳作;同樣是描寫青山,它卻別具一格,各位看官,且呷上清茶,隨詩巷一起品讀這首好詩。

柏林寺南望

作者郎士元,是唐代一位頗有才學的詩人,他與錢起齊名,被世人稱為“錢郎”。

從切題方面來說,首句可謂做到了及時而又含蓄:溪上遙聞精舍鍾;作者沒有直接提及“寺”,他只是藉助一個“鍾”字就很準確地將“寺”帶出。不僅如此,“鍾”字還很巧妙地點活整句,使得畫面富有動態感,讀來彷彿鐘聲在耳、古寺入眼;外加一個“遙”字來點綴,頓時又將整個空間拓開,讓這寺和鐘聲增添了不盡悠遠、寧靜之意,也讓讀者走進了一個沒有紛擾和俗塵的世界中。

聽到鐘聲後,作者便試尋鐘聲而去:泊舟微徑度深松;正所謂“鍾引人尋寺”,承句所要表達的就是這個效果。作者停下舟,順著幽深曲折的小路,在鬱鬱蔥蔥的松林間愜意地行走。

這一句雖然在寫作者的一系列行動,但是透過行動,我們又看到了另一番大自然的圖畫;它有色彩上的暈染,更有人物方面的新增,實在是不需要再植入什麼多餘物象了,輕鬆勾勒便見韻味。

點睛之筆來了:青山霽後雲猶在,畫出東南四五峰。作者一路走來,顯然已到達“柏林寺”,所以轉合二句所描寫的自然是臨寺而望的景象。

天氣剛剛晴朗,山中的白雲還沒有完全散去,這時候的山可是別有一神韻:嫋嫋白雲環繞著被雨洗滌過的青山,這是視覺上的“青白”配。另外,透過“霽、雲”二字我們還能體會到山中空氣的清新與溼潤,這是感覺上的一種延伸。

雲朵漂浮不定,掩映著青山之面目;神奇的是,恰好有那麼四五座山峰從白雲中顯現出來,作者用了一個“畫”字,非常形象地描寫了畫面之奇;擬人和比喻手法的巧妙結合,讓我們看到了作者的一顆匠心。

山雲自古本為畫,無數丹青繪不來;這就是自然界的魅力,而作者以觀望者的身份,透過新穎的角度,把從柏林寺前看到的美景以詩的形式描摹出來,讀詩如看景,怎一個“美”字了得。

全詩能夠出彩,轉合二句功不可沒,轉合二句能夠出彩,一個“畫”字力助三分;同樣是寫山,此詩做到了與眾不同。各位看官,不知郎士元的這首作品,是否入了你的眼,寫進了你的心呢?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