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是崇禎自毀長城?還是袁崇煥自掘墳墓?君臣為何反目成仇?

題/是崇禎自毀長城?還是袁崇煥自掘墳墓?君臣為何反目成仇?

文/唐晉

配圖宣告/本號所使用配圖均來源於網際網路,且難以查證著作權人,若有來源我們定會標記,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絡本號,我們會認真解決!

原創宣告/不易君子為文史地理愛好者原創投稿徵文平臺,文章原創性均透過作者保證與原創工具檢測,若您發現作者文章有抄襲、洗稿等嫌疑,請將線索傳送至後臺,我們會嚴肅處理!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崇禎皇帝朱由檢和遼東巡撫袁崇煥(督師)之間的君臣關係並不複雜,崇禎皇帝朱由檢需要大將鎮御邊疆、抗擊胡虜,袁崇煥需要得到皇帝的重用、劍指東北而保境安民,這是維繫二人之間唯一的一根紅線。但問題的關鍵恰巧是這根將二人維繫在一起的“紅線”並不牢固,不僅受制於二人的君臣關係,以及遼東女真部族在草原上的迅速崛起,成為了大明王朝第一大外患。

(袁崇煥)

一、內憂外患、君王心憂

遼東的邊患並非在崇禎皇帝朱由檢在位期間才開始醞釀,早在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撫順新賓)稱汗,割據遼東,建立後金政權,建元天命。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著名的“薩爾滸戰役”打響,大明王朝為殲滅胡虜政權,分四路攻敵,號稱二十萬大軍,揮師東進。

結果呢?四路王師,一敗塗地。完全意義上坐實了後金政權(清政權)的獨立性,自此之後,大明對於遼東一線的軍務便轉入了被動防守的狀態。但這還不是最嚴重的情況,關鍵是大明王朝的內部也極為不穩定,農民起義不斷、流寇四處作亂;朝廷財政緊張、吏治管理腐敗。

內憂加外患,崇禎皇帝朱由檢如何能不焦頭爛額?

(崇禎皇帝朱由檢劇照)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袁崇煥的作用才更為顯著。先前督師遼東邊疆者不在少數,但真正作出事蹟的卻鮮少有之,當然也更加不符合崇禎皇帝朱由檢平滅後金政權的“宏圖偉願”。直到袁崇煥在崇禎皇帝朱由檢面前慷慨激昂地許諾下“五年平遼”的戰略目標,使得君臣二人開啟了一段難以言喻的奇妙際會。

不知道袁崇煥是否懂得“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這個道理,但崇禎皇帝朱由檢是老老實實地選擇了相信。一方面是因為崇禎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信重袁崇煥的能力的(或許是無人可用),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崇禎本人的性格問題,清人張岱便生動地記載道:“先帝(崇禎皇帝)焦於求治,刻於理財;渴於用人,驟於行法。”

二、督師遼東,功過是非

當然,也不僅僅是崇禎皇帝朱由檢的問題,袁崇煥本人的性格也有問題。清人張岱同樣作出質評道:“袁崇煥短小精悍,形如小猱[náo],而性極躁暴。攘臂談天下事,多大言不慚。而終日夢夢,墮幕士雲霧中,而不知其著魅魘也。”

(袁崇煥鎮撫遼東)

這句話後半句實則有失偏頗,從現實意義上來說,袁崇煥鎮撫遼東邊疆實則有功績可誇、有戰績可顯。但前半句的形容倒是確有其事,猱者,猴也。是指古書上記載的一種狡猾的猴子,善於攀爬、爪牙鋒利。“性極躁暴”則是猴群普遍的性格特徵,運用在此處形容袁崇煥意在指出其人無大將沉穩之風,如猴頭一般鼓譟急切。

這樣的判斷並非無的放矢,早在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袁崇煥升任遼東巡撫一職,當時把持朝政的魏忠賢忌憚其人在遼東的影響,派遣黨羽劉應坤、紀用任職遼東,袁崇煥二話不說便上疏請求將此二人調離。

這還不算完,寧遠之戰結束之後,袁崇煥與滿桂頗有不睦,便上疏請求將滿桂這個“蠻人”調任,結果作為二人頂頭上司的遼東經略王之臣出面調和,袁崇煥再度上疏請求將王之臣調離。此後,袁崇煥陣前私自斬殺大將毛文龍,更是惹得朝堂上下譁然。

(明末遼東形式圖)

一系列猛如虎的操作,袁崇煥本人倒是在遼東樹立了至高的權威,可問題是在明廷內部卻針對袁崇煥產生出了不同的質疑聲。

你這是在鎮撫遼東、抵禦後金?還是在欺殺大將、自毀長城?敢情大明朝是給你袁崇煥一個人開的了?你想怎樣就怎樣?有沒有考慮過其他朝臣的感受?

但沒有關係,無論群臣如何指責質疑袁崇煥,崇禎皇帝朱由檢本人對於這位自己親自提拔的大將還是信重的。因為,此二人都是一類人,風風火火的同時也急於求成,袁崇煥五年平遼的承諾可信程度並不重要,畢竟這話袁崇煥本人可能也就是說說而已,崇禎皇帝朱由檢選擇相信,不正是因為在袁崇煥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寄託與希冀嗎?

一株生長在沙海上的希望之花,崇禎與袁崇煥都無比迫切地希望目睹它的盛開。此二人都篤信,憑藉自己的信念與努力可以力挽狂瀾、扶大廈將傾,世道的軌跡終將在宏大的願景之下發生改變。但不幸的是,這株生長在沙海上的希望之花迅速凋零幻滅,維繫二人信念的“紅線”瞬間破裂了。

(己巳之變,皇太極兵臨城下)

這便是發生在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的“己巳之變”——皇太極率軍十萬精兵逾越薊州,兵鋒直抵大明朝的腹心之地——北京城。

三、君王猜忌,臣子失格

崇禎皇帝朱由檢第一時間的感受就是自己被欺騙了,什麼君臣際會、共謀天下;什麼督師遼東、巡撫邊疆;什麼五年平遼、攘除外虜。原來從頭到尾“我(崇禎皇帝)”都在扮演著天下第一冤大頭的角色?說好的五年之內將後金政權翦滅,結果你不但沒做到,還讓人家大張旗鼓的打到了家門口?

混賬!你蒙我呢吧!

與皇太極一方使用不使用離間計毫無關係,本就性情多疑的崇禎皇帝朱由檢下意識地就會質疑袁崇煥的行徑,更為可怕的是,袁崇煥率軍來援後因兵馬疲憊,上疏請求入京城之內休整,以備後戰。

這一舉動可謂徹底離間了君臣二人之間的關係,也是讓崇禎皇帝朱由檢徹底地對袁崇煥動了殺心。

(大明驚變,崇禎心急如焚)

皇太極的八旗鐵騎在外虎視眈眈,京都之內的皇帝為此憂憤悲慨,你一小小的督師反倒開始討價還價起來了?還有沒有王法了!你這是要入京城休整?還是要為皇太極打前鋒?所以崇禎皇帝朱由檢拒絕了袁崇煥的請求,並且作出了極為反常的態度——妥協。

事出反常必有妖!

按照崇禎皇帝朱由檢驕躁性急、雄猜專斷的秉性,面對敵軍圍攻京都城下如此危如累卵的情境,竟然還能保持穩定的情緒波動,不僅對袁崇煥沒有任何的指責,反而對其多有勉勵嘉獎,豈不反常?唯一的解釋只能夠是崇禎皇帝朱由檢在偽裝,他強行按捺下了心目中湧起的熊熊怒火,誠懇和善的表面之下隱藏著無盡的殺機。

只可惜,袁崇煥對此依舊沒有發覺,他只能按照命運的軌跡,極力地去完成自己應該做的本職任務——攻敵。而在此任務完結的那一瞬間,便註定了袁崇煥最後的結局,因為此刻的他已經失去了最大的利用價值,崇禎皇帝朱由檢只不過是暫且留著他攻退皇太極,袁崇煥迎來的結局只有“飛鳥盡,良弓藏”。

(戎馬半生,是非成敗轉成空)

果不其然,皇太極率軍甫一退卻,朝堂之上便喧囂起袁崇煥勾結敵酋、圖謀不軌的言論,而目睹這一切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將最後一絲冷靜燃燒殆盡,以帝王權柄將袁崇煥下獄逮捕、最後以凌遲之刑將其處死、禍及三族。可見崇禎皇帝朱由檢早在此之前內心中是壓抑了多長時間的怒火,才能對這個曾經無比重視的大將如此痛恨!

袁崇煥可能至死方知,一直以來自己的報國之志只不過是君王權欲下的附屬品,可有可無。在人生的彌留之際,他寫下了:“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實際上,袁崇煥對於明廷以及崇禎皇帝的忠誠是不容置喙的,即便是臨死之際依舊回顧鎮撫遼東、平定賊虜的遠大志向,但突如其來的死亡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所以他遺憾、感慨、不捨,這半生的付諸努力到頭來竟然轉成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