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戰國時很多人都沒有讀過書,為何會出現很多思想家?這一點最關鍵

在中國歷史上戰國時期是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的時期,各學派紛紛湧現發表自己對國家大事或是人生百態的見解,其中後人最為熟悉的就有儒家孔子,道家老子、莊子,墨家墨子等著名思想家,諸子百家爭奇鬥豔的學術局面空前絕後的繁榮,不過即便如此流經百世的大概也就十家,後來隨著西漢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確立了中國文化以儒家思想為首的至高地位。

在我們一貫的認知裡,思想家一般是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人,古人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但是就戰國時期的交通來看,若不是家財萬貫的人家的活動範圍應該不會很大,而且書籍製作的成本昂貴也不是人人都有接觸的機會,那麼為什麼那個時候會有近千家的學術門派出現呢?

周王室崩潰後,早已按耐不住自己野心的各諸侯國為擴大領土開始透過戰爭的方式來兼併侵佔鄰國,社會發生了急劇變化,百姓苦不堪言國庫也出現財政問題,受戰亂影響的各個社會階級層面對這亂世紛紛提出自己的想法和主張,欲求改變現狀。

有的國家因為採用了這些發言者的主張,國家狀況確實有了顯著的改善,其他諸侯國見狀紛紛效仿,但是由於國情的不同反而失敗了,有的人總結出了原因便會去想如何解決問題,為求國富民強各諸侯國競相招賢納士為自己出謀劃策,在這樣寬鬆的學術環境中越來越的思想家出現,他們四處遊走或是著書立文向別人宣傳自己的想法希望得到權勢的任用,他們為發展影響範圍甚至廣收門徒,相繼的不同思想流派也就出現了。

在各思想家四處遊說時也就意味著“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市井百姓也有機會接觸到了只有書本上才能學到的知識,擴充套件了他們的視野,讓他們平常生存之餘也會獨立思考創造,這樣就有了更多的不同階級層次的人根據自己需求活躍地發表看法。當然,遊說時也難免會遇上不同的學派,他們就這某一看法互相爭論又相互借鑑學習,使得自家門派的思想主張得到完善,所以思想的碰撞也是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