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代人去世后土葬,幾千年下來了,為啥感覺沒那麼多墳墓?

前幾天朋友問我:古代人去世后土葬,幾千年下來了,為啥感覺沒那麼多墳墓?

我給他講了這個故事:

春節的第3天,我們那邊會對族中長輩的墳墓進行祭拜。印象最深的是一個糊塗蛋,跑到了墳堆面前找了半天,然後一臉茫然地問道:

我爹的墳頭呢,怎麼不見了?

從那開始,我就明白了為什麼歷史上那麼多人都土葬,可是並沒有感覺到那麼多的墳墓呢?

我們村子裡面有著自成一套的過春節的規矩,比如過春節的前一天需要去請家堂,也就是把自家族譜再請回來,然後過年的第3天又需要到自家族人或者自家已故去老人的墳頭前叩拜一下,說一下自己今年的發展以及希望先輩們能夠多加保佑、扶持。

當然,這其中的種種動作無非就是多年習慣養成的流程,也希望大家不要太過挑刺。

但是今年的時候有一個特別好玩的事情,我們村子裡面早些年有個人外出打工,這一打工就是打了10來年、20來年,據說在外面還娶妻生子養家餬口,但是不曉得為什麼今年的時候回老家了。

而且過年的流程跟我們這些人過年的流程一樣,我們跑的這一遍流程人家通通跑了一遍,

於是在大年初三也就是春節的第三天的時候,露了怯鬧出了樂子。

那個糊塗蟲跑到了我們村東北角那一片地裡面,按照規定:我們這個族的族人一般去世之後都會埋在東北角那片地裡面,每一塊地裡可能會有兩三個小墳包,然後那個糊塗蟲找了半天,應該是從上午8點找到了10點左右,一直沒有找到自己已故父親的墳包。

便逢人就問:我父親的墳包呢?怎麼不見了?你們是不是又把他給埋在其他地方了?還是說怎麼怎麼樣?

這件事情甚至驚動了我們村子裡面德高望重的長輩,那些長輩們也都走了過來,開始研究這件事情。甚至還請來了三位鄰村的專門挖墳坑的長輩,就這樣一直研究到下午的時候才明白:

東北角第十二塊地旁邊的一個小土包已經幾乎沒有了,上面都種上莊稼,也就是比地面高上那麼十幾公分二十幾公分的地方。

這個地方是原先有一個小墳包,那個墳包就是我們村這個糊塗蟲老爹的墳包。

那個糊塗蟲肯定就不樂意了,然後抓著地上的土一臉的茫然,問我們:怎麼變成這個樣子了,墳怎麼變得這麼小了?我記得當初走的時候不是這個樣子的呀?

村子裡面德高望重的長輩說:孩子,你知道為什麼我們大年初三的時候會來這裡看一下先輩或者族人的墳嗎?有三點原因:

第1點,就是咱們的老傳承;

第2點,報一下平安;

第3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修繕一下這個墳包。

如果不修繕,長年累月風吹雨淋,而且他們種地的人也有可能會把一些邊邊角角的地方給刮出去,這一部分就可以種點莊稼,長時間下去這個墳包就沒有了。

所以我們每一次過年的第三天來祭拜的時候都需要拿著鐵鍬,然後看一看修繕一下,有一些不好的地方就得抓緊時間拍拍補補,把這個墳包變得再大一點。

因為這一年時間的風吹雨曬,這個土慢慢的就會少很多,長時間不打理的話,這個墳包可能就沒有了。

怎麼樣?這一席話是不是解了很多人的困惑?整體而言,自古以來那麼多的土葬,卻沒有感覺到有這麼多的墳墓,無非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點:土地風化

土地風化其實就是地質學裡面常見的風化作用,如果有過對應學科的專業知識,那就不用聽我多講了。但如果沒有的話,我還是要多講幾句,一般指的是接近地表的堅硬岩石、礦物質與大氣、水等外界物質接觸的過程當中,慢慢產生的與化學物理相關的變化。

最終導致岩石變得鬆散、堆積,這些理解起來難度較大,我們用大白話來講就是

石頭變成了土,土到哪裡去了呢?

風一吹慢慢地也就沒有了。

石頭都是如此,就更不用說墳包了,絕大多數的普通人的墳墓很少會用到岩石的,那大理石更是連想都不用去想,絕大多數情況下就是土,而且這些土還是就地取材。比如某一個家族裡面的墳墓在中間挑了一個位置,然後在原有位置挖出一個土坑來,把棺材放進去,然後再把這個土坑填上。

因為棺材佔據了部分容量,所以把土坑填上去的時候就會慢慢地有一個墳包。

理論上來說:墳包已經成行,在未來短時間之內不會發生變化,但是下雨的時候雨水會不會把這些泥土衝擊著帶走,颳風的時候會不會又把這些墳包上比較鼓的地方的沙土帶走?那如果帶走的話,這個墳包會不會一年比一年的小?那是必然的。

如果沒有人打理的話,長年累月下去,這個墳包的高度也就和周邊泥土變成一樣的高度了。

第二:對於土地的眷戀

說白了,土地是能夠生產糧食的,如果你在人家的地裡面安一個特別大的墳包,那麼這個地的主人會不會有意見?

當然會有意見,他這個時候笑呵呵地給你說:沒事?那除非說他心特別的大,絕大多數情況下他會慢慢一點一點侵蝕你這個墳包所佔的面積,比如今天在這個墳的一個邊角的地方種上點其他的糧食,明天在另一個地方種上點其他糧食。

而它的目的也就是為了讓糧食生產得越來越多,尤其是在古代的時候,當然如果你把墳包安排在一個亂葬崗或者壓根就不是種地的地方,那問題還不大。

如果正好安排在人家地裡面,那不好意思,沒有人打理的話,這個地的主人估計三五年、五年十年之後就能夠把這個墳包給搞沒了,為什麼?

因為這個墳包嚴重影響到自家糧食種的多少。

第三:古代窮人的墳墓規模根本不大

對於古代的窮人而言,在沒有挖掘機、沒有大型裝置以及自身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之下,想要搞出一個特別大的墳墓來,根本不可能。

對於那些特別窮的人,可能拿個草蓆子卷吧卷吧,丟在一個地方,雖然聽起來有些悲慘,但是古代尤其是古代戰亂時期,出現這種情況還是非常很常見的。

那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

有一定生產能力而且相對穩定的普通人

,那麼無非也就是佔一個小角,稍微挖出一個土坑來,把自己已故的老人安排進去,然後一頓祭拜,之後就該怎樣怎樣了。

這樣一個操作之後,如果後代再因為某些原因,無論是戰亂還是因為某些特殊原因導致的人員流失或者四散而逃,那最終這個墳堆慢慢的也就變成了普通的土地了。

有一個墳頭是例外

以我們那邊為例的話,有一個墳頭存在的時間超過了80年,甚至超過了更長時間,有傳言說已經超過了一兩百年,為什麼呢?

因為這個墳頭是我們整個家族裡面的最高的人物。

之前的時候我也看過族譜,有過那麼一點印象,好像我們這個村子裡面的我們這一個姓氏之所以能夠繁衍至今,那是因為好多好多年之前有一個女人帶著三個兒子來到了我們這個村子定居,緊隨其後,這三個兒子又慢慢的繁衍繁衍繁衍,也就有了我們村子我們現在這個姓氏的人的人。

這件事情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以我這個小字輩來說也沒有太大的權利去問太多,一般情況就是老人說什麼我們就得點頭,明白瞭解,類似於這種樣子。

然後家族當中最高身份的那個人的墳墓,會由家族當中的長輩來幫忙打理,每年都會打理一次,而那個墳包存在的時間距離我們現在就已經非常遙遠了,所以我們會發現家族當中德高望重的人的墳墓安排在某一個地方,且這個家族不散的情況之下,這個墳墓會有大機率持續下去,並且有大機率到現在為止仍然存在。

但是問題的關鍵在於除了這一個墳墓極具代表性或者是佼佼者之外,絕大多數的墳墓都沒有這般代表性,都不能夠如這般永久留存。

還有一個是當今的新興行業,那就是墓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公墓。之前的時候寫過一篇文章,所以在這兒不再多叨擾了,簡單講墓地或者公墓也是可以實現長久存在的,但是他需要花錢,需要花很多很多的錢。

一般情況下20年的使用期,只要你花錢了就會有20年的使用期,當然也有一些地方會承諾永久使用。

這一點的話大家看個樂呵就行,未必能當真,20年之後如果再續繳的話倒也可以,理論上來說,只要我們有錢,只要我們子孫不斷並且不間斷地續繳,那麼這個墓地可能存在的年頭就會長一點。

但是這種墓地又不同於以往的墳包形式,

墓地一般是在某個類似於集體居住的地方,只不過這個集體居住的地方並不是住的地方,然後每個地方都會有一個石碑,有一個對應的骨灰盒,以及有一個對應的小方格。

把墓地排除在外的話,絕大多數的古代土葬一般很難留存超過100年。尤其是在古代戰亂的時候,那可能10年、8年都很難留存,所以也就為什麼感覺沒有那麼多的墳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