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林克萊特的國際關係批判理論,究竟想給世界帶來什麼?

國際批判理論是國際關係理論中比較重要的理論,它與自由主義、現實主義、英國學派和建構主義等理論共同成為了國際關係理論的中心支柱。這些國際關係理論彼此之間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而且還會互相批評。

比如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經常互相批評,建構主義也會經常批評自由主義和現實主義,並在兩大主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安德魯·林克萊特的國際批判理論思想亦是如此,建立於對其他學派思想的批評基礎上。

安德魯·林克萊特的國際批判理論正如其名稱一樣,它繼承了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思想,開始於對馬克思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批判,並且在批判過程中逐漸建立起自己的理論框架。

20世紀80年代是國際關係批判理論形成的年代,以林克萊特為代表的一代學者開始了對現實主義等國際關係理論的批判,林克萊特的批判理論以“人與公民的關係”為主線,將追求人的解放作為理論核心,致力於建立一個帶有解放思想的國際關係理論。

一、國際關係批判理論

1。林克萊特的學術經歷與第三次論戰

安德魯·林克萊特是一個典型的學術性人物,與亨利·基辛格這樣政界和學界都有涉足的兩棲學者完全不同,他在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大學和莫納什大學,以及英國的一些大學中任教,所以他整個學術生涯基本上都在大學裡度過的。

這就奠定了他的學術研究方向,因為他可以透過學術探討會來接觸最前沿的學術潮流,進而形成敏銳的學術判斷能力。因此,安德魯·林克萊特也參加了20世紀80年代的批判潮流,他的批判理論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

國際關係理論第三次論戰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新的國際關係理論,例如新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國際關係批判理論以及早已形成的建構主義理論。

這些國際關係理論大多以批判自由主義、現實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等理論為基礎,林克萊特在1990年出版了《超越現實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和國際關係》。

這本書對現實主義和馬克思主義進行了激烈的批判。之後,在林克萊特前往英國任教以後,他的學術關注發生了變化。

林克萊特去往英國之後,出版了《政治共同體轉型——後威斯特伐利亞時代的倫理基礎》一書,這本書表明其備受重視的政治共同體研究已經出現,林克萊特接受了現實主義的民族國家設定,考慮了民族國家的未來走向,期望人類能實現解放。

林克萊特的《國際關係中的人與公民》又進一步將學術研究的關注點轉向民族國家中的“人”和“公民”之間的關係,林克萊特此時已經關注到人本身,並逐漸將人與政治共同體聯絡起來。

2。批判理論的發展

批判理論雖然在20世紀80年代興起並大獲成功,但他的思想淵源則可以追溯到歐洲啟蒙運動,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等人都對這一理論的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

批判理論的思想淵源除了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等間接來源之外,還有直接淵源法蘭克福學派,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也借用了馬克思主義的內容。批判理論屬於“後實證主義理論”之一,領軍人物有羅伯特·考克斯和安德魯·林克萊特。

批判理論反對實證主義的三個基本假設,即客觀的外在現實、主客觀差別和價值中立的社會科學,批判理論不僅僅限於解釋國家和國家體系,而且廣泛關注一般意義上的權力和世界霸權。

具體而言,早期批判理論反對那種不做社會分析而試圖用現代科學思想研究現代社會會各種矛盾的研究方法,可見其矛頭直指實證主義。他們反對這種將社會問題數字化,一切都變成了冷冰冰的統計,人們透過資料和表格瞭解世界。

批判理論在批判的基礎上終於在20世紀80年代一躍成為受歡迎的國際關係理論,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康德的世界主義思想、林克萊特的政治共同體及其轉型問題。

二、林克萊特的國際批判理論的內容

1。林克萊特國際關係批判理論的思想淵源

任何思想和理論都是建立在前任成果的基礎之上的,所不同的是繼承者是否能夠有所創新。首先,康德的世界主義思想對林克萊特產生了影響。康德的世界主義思想影響了後世很多學者,林克萊特就是其中之一。

康德高舉普世主義大旗,將普世主義視為一種關懷整個人類的博愛精神,重視人的理性,認為有理性的人才能自我決斷,從而獲得解放。林克萊特的政治共同體思想就蘊含這一思想,他強調降低差異的重要性,尊重文化、種族、性別的多樣性,並努力減少物質上的不平等。

劉爽在《試析林克萊特國際關係批判理論中的“政治共同體”》中指出:“林克萊特始終堅持世界主義信仰,認為我們可以發展出一種世界主義的道德準則來減少不必要的傷害。”

其次,林克萊特也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林克萊特的批判理論是在批判馬克思主義、現實主義等基礎上建立的。

林克萊特之所以能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部分思想,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學者,始終關注世界範圍內的不平等問題,尤其是南方國家與北方國家的差異,希望實現全世界範圍內的解放。

最後,林克萊特的思想還受到了哈貝馬斯的影響,哈貝馬斯認為,世界主義要求在平等主體間開展對話,這一點獲得了林克萊特的認同,他的政治共同體思想的最終歸宿便是如此。

此外,林克萊特的政治共同體轉型思想是以哈貝馬斯的“溝通理性理論”為基礎,這一觀點實際上與馬克思主義有相像之處,強調了世界各民族、各國家之間的平等對話和交流,都是為了實現世界範圍內的和平。

2。 林克萊特國際關係批判理論的內容

林克萊特的研究主要聚焦於道德和文化維度,所以他的最終目的地,是要走向世界主義思想和人類解放。

林克萊特的批判理論內容廣博,從人和公民關係的問題,到包容與排斥問題、再到政治共同體轉型問題,都反映了他對前任的繼承和發展。

首先,林克萊特關注人和公民,他認為“人與公民”代表著兩種道德和義務,安德魯·海伍德在《政治學核心概念》中指出:“公民身份是個人與國家之間的一種關係,在這種關係中雙方透過互動的權力和義務而聯絡在一起。”

林克萊特關於“人和公民”不同身份和義務的觀點實際服務於他的世界政治共同體轉型,因為他希望人們認識到,即便在民族國家盛行的今天,也不意味著人在公民義務和人類義務發生衝突時,必須選擇公民義務。

其次,林克萊特還關注世界主義傷害問題。世界主義的傷害原則來源於人類曾經的義務之一,即“不傷害原則”,林克萊特研究世界主義傷害問題主要是為了尋求全世界各國、各民族之間如何進行自我或彼此約束,以避免不必要的傷害。

最後,林克萊特關注人性問題,他不關注人性是善還是惡,而關注人類應當具有同情心,以同情心為基礎逐漸實現全人類的情感認同,走向一個平等的交往環境,走進一個和諧的世界,實現人的解放。

三、總結

林克萊特思想中最經常被人研究的就是政治共同體,他所研究的政治共同體是指民族國家,也就是說,林克萊特像現實主義理論家一樣,接受了民族國家是人類社會現存基礎的理論前提。

但與現實主義不一樣的是,林克萊特沒有繼續探析民族國家的情況,例如現實主義者關注的民族國家的軍事、政治、戰爭等,而是民族國家如何實現政治共同體的轉型,以此構建起一個普遍的交往共同體,實現人類的友好交往和人的解放。

以安德魯·林克萊特為代表的眾多國際批判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興起,與新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等理論共同批判傳統的國際關係理論。

從林克萊特思想中可以發現馬克思、哈貝馬斯的痕跡,尤其是他主張建立的政治共同體,這是一種類似於哈貝馬斯的商談倫理學思想,林克萊特想要在理論上將人類建立成一個能夠互相理解、彼此解放和沒有壓迫的世界,最終拋棄威斯特伐利亞式的國際體系。

四、參考文獻

1。 安德魯·林克萊特:《國際關係中的人與公民》

2。 安德魯·林克萊特:《超越現實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和國際關係》

3。 安德魯·林克萊特;《政治共同體轉型——後威斯特伐利亞時代的倫理基礎》

4。 安德魯·林克萊特:《批判理論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