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這大概就是人間--與先民飲食息息相關的兩個老物件,你分得清嗎?

在山東省泗水縣泉林鎮的一個小山村,每天黎明即起,日落而止,一個使用了幾百年的石碾,仍在吱扭吱扭地不停旋轉,供養著村裡的幾百戶人家。

“實力碾壓”、“好事多磨”,我們常把“碾”和“磨”掛在嘴邊,但什麼是石碾,什麼是石磨,你能分得清嗎?石碾和石磨這兩個與先民飲食息息相關的物件,已經遠離人們的生活好多年。

古代中國以農業立國,稻、黍、稷、麥、菽,並稱五穀,“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先民們不僅精耕細作,對食物的處理也頗有心得。採青石出深山,鑿而為碾,刻而成磨,石碾和石磨與發明,使穀物的精細化處理成為可能,極大地改善了食物的口感。

石磨

相傳,石磨為魯班發明,由兩片圓柱形磨扇組成,下扇圓心處有一較短的立軸,上扇有對應凹槽,使用時兩扇相合。另外,上扇還有磨眼,糧食順著磨眼流進磨膛,旋轉石磨,把糧食磨成粉末(麵粉、豆粉等)或者磨成漿(豆腐)。

石碾

石碾也分為兩部分,下面一個大石盤叫做碾盤,上面一個石磙,叫做碾磙子,碾盤中間豎一立柱,固定用來約束石磙的碾框子。把穀物攤在碾盤上,推動碾磙子一圈一圈地碾壓,最終把糧食壓成扁兒或者細顆粒。

如今,無論是石碾還是石磨早已退出歷史舞臺。但在山東省泗水縣泉林鎮的一個小山村,一個使用了幾百年的石碾,仍在吱扭吱扭地不停旋轉,供養著村裡的幾百戶人家。

每天黎明即起,村民們揹著口袋拿著炊帚與篩籮絡繹而來,一隻手推動碾磙子,一手用炊帚不停地來回掃,直至日落,次第而去。

有人把黃豆壓成豆扁兒,熬湯時放上一撮,唇齒留香;有人把花生壓成花生碎,或煮粥或調醬;有人把玉米壓成飼料,喂一喂自家散養的草雞,換來每天幾個笨雞蛋;有人把山花椒、八角、小茴香等香料壓成五香面,添水和麵,烙一鍋香噴噴的五香餅;還有人背來青椒、蘋果、韭菜花,壓一大桶卷煎餅吃的辣椒花……

採青石出深山,鑿而為碾,刻而成磨,碾碎五穀,磨而為漿。點一把煙火,燒一口大鍋,炊煙裊裊,滿院飄香——這大概就是人間。

文/山野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