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民間老祖宗的智慧,元宵有三忌:不剪頭髮,不殺生,第三個是啥

春節的最後一天通常都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因為正月又叫元月,而“夜”在古代又常稱之為“宵”,加上這天的月亮是新年的第一輪圓月,“元宵節”的名字大抵便由此而來。在道教中,正月十五因在三元之中又有“上元節”的稱呼。而東漢佛教的加入,使得正月十五一度成為皇室重要節日,漢明帝還專門為此舉辦了“燃燈表佛”的活動,燃燈的習俗也因此而流傳至今成了元宵節最大的特色。雖然元宵節主要的觀燈習俗既熱烈又喜慶,但傳統習俗特有的禁忌文化和飲食習俗同樣別開生面。

忌三樣

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幾乎都離不開祭祀祈福的活動,為了能夠得到滿天神佛更多的庇佑,無論多麼熱鬧喜慶的節日都瀰漫著各式各樣的說法與禁忌。傳說元宵節是天官下降賜福的日子,所以首先要忌的就是哭鬧,無論是大人之間還是孩童嬉戲,在這一天哭鬧寓意往後一年裡都會很不順利,所以一切都要以喜慶為主,這樣給天帝祝壽才能普天同慶。其次就是忌殺生,同樣是源於天官下凡的傳說,認為這天見血會影響一年的財運,所以通常都會在前一天就把節日慶典要用的葷菜食材準備好。再次就是不能在這天洗頭,這源於傳統文化中最為熟悉的諧音文化,發有發財之意。而正月十五作為春節的最後一天,又是新年的開工之際,此時洗頭髮,時人認為這一年中便難有積蓄。除了這些忌諱以外,不同的地區還有各自的禁忌,但在今天看來,這些無非都是生存環境侷限下的精神慰藉。作為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少了它們也就少了許多韻味。

吃兩樣

各種忌諱總不免讓傳統節日蒙塵,如今也早已被歷史淘汰。節日慶祝唯有飲食才是永恆不變的話題,而元宵節必須要吃的就是元宵和湯圓。今人時常認為兩樣只是叫法的不同,其實它們從製作產生到入口下肚都有著天壤之別。俗語“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便由此而來。這個“滾”就是元宵的製作方法,先在笸籮中盛滿糯米粉,然後將做好的餡料放入其中,再透過搖晃笸籮的方式讓餡料在裡面翻滾,透過翻滾後沾水再翻滾的方式粘上層層的糯米粉,直到核桃大小便算完成了。這和我們熟知的湯圓做法截然相反,也正因為如此它不適合長期儲存,所以舊時都是現做現吃。不過現在遠勝從前,無論南北都能輕易同時吃到兩種美味,湯圓的光滑黏糯,元宵的乾燥鬆軟,團團圓圓盡在唇齒之間。

做兩樣

每個傳統節日都有其獨特的慶祝活動,元宵當天最有儀式感的就是點燈。關於點燈的傳說有很多,普遍流傳的有兩種。其一是源於道教的“三元說“,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是家喻戶曉的,但上元節和下元節就鮮為人知了,而這兩個節日分別是正月十五和十月十五。上中下三元對應天地人三官,道教言天官喜樂,所以要在上元天官之日燃燈慶祝。其二是說漢明帝崇尚佛教,聽聞西方有正月十五點燈敬佛觀舍利的風俗,便下令皇宮和京城寺廟也要在這天“燃燈表佛”,這天夜裡,京城燈火通明一時傳為佳話。隨著佛教的不斷擴大,這天的佛教禮儀也在民間流傳開來。除此之外,還有添丁的說法。因為以農耕為主的古代,男性勞動力是家族興旺延續的關鍵。所以家家戶戶都希望生個男孩,而古話中時常將生兒子說成添丁,而丁與“燈”在很多方言裡讀音相諧,所以在元宵節點燈還體現了人們希望“添丁”的美好祝願。不難看出重男輕女的思想有很深的歷史原因,時至今日依舊有著深刻影響。

走百病

這個活動和踏青類似,只是踏青沒有特殊的說法。而元宵夜裡出遊則有消災保健康的寓意,所以又叫做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古時候的女子都會在這一天成群結隊相約出行,是逢燈必賞,逢橋必過。在男女大防的古代,女性們也只有這天能夠“名正言順”的花前月下火樹銀花。由於這一天有無數的女性走出閨房,故而又時常稱之為古代的情人節。很多地區會一直持續到十六的夜晚,這一整天都會盛裝出遊,她們成群結隊走橋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晚才開始各自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