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正月十五馬上到,你知道元宵節的來歷嗎

春節已過,元宵節是繼春節之後第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在古人眼中,元宵節也是代表闔家團圓的日子。它也是新年第一個月圓的日子,因此被人們稱為“元宵節”。

古時候人們也稱其為“上元節”,這個名稱的來歷是道教“三元”的說法。古時候人們會在元宵節這一天舉行盛大的燈會,熱鬧程度非凡。

雖說人們依舊保留著元宵節吃元宵的習慣,但是很多人對於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並不瞭解,正月十五馬上到,你知道元宵節的來歷嗎?今天不妨隨筆者一起,深入瞭解一下元宵節吧。

一、元宵節的來歷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有很多相關的傳說,其一是元宵姑娘的傳說。據說漢武帝時期,有一位深得漢武帝賞識的臣子東方朔。

一年冬天大雪之後,御花園的梅花開得格外美麗,東方朔便去給漢武帝摘梅花。剛進御花園,就看見一個宮女準備投井自盡,而這名宮女的名字就是元宵。

原來元宵姑娘自進宮之後,就再未見過雙親和妹妹,每當寒冬臘月的季節,對家人的思念更甚。不能在父母面前盡孝,還不如一死了之。

東方朔瞭解元宵的想法之後,向元宵承諾一定讓她見到親人。於是東方朔設計讓漢武帝相信,火神君會在正月十五火燒長安的說法。

漢武帝信以為真之後,讓東方朔尋找解決的辦法。東方朔告訴漢武帝,火神君喜歡吃湯圓,可以在正月十五晚上,讓家家戶戶都做湯圓供奉火神君,然後在長安城舉辦燈會,以此“瞞天過海”。最終元宵姑娘在燈會上見到了自己的父母和妹妹。

其二是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教,他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觀佛舍利以及點燈敬佛的做法,於是漢明帝則下令在正月十五日在皇宮和寺廟之中“燃燈表佛”。

自此以後,元宵節放花燈的習俗就從宮廷逐漸流傳至民間,每年正月十五,不論是士家大族還是尋常百姓家,都會掛起花燈,通宵達旦。

其三是元宵節是漢文帝為紀念“平呂”所設立。據說西漢初期,朝廷的呂氏一黨禍亂朝綱,其他大臣則帶兵反攻。

實際上是劉氏宗族及其支持者,以呂氏叛亂為藉口對呂氏一族發動的叛變。也正是“諸呂之亂”的平定為西漢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

其四的說法則更為可信一些。在春秋戰國時期,某一日楚昭王乘船橫渡長江,這時候他在江面上發現一種物品,形狀呈圓形,顏色為白色,內部為朱瓤,味道十分鮮美。

楚昭王並不知道這是何物,於是他詢問孔子,孔子說道“此為萍實,見者為王,當雄天下。”楚昭王食用萍實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

同時楚昭王為了記住自己雄霸天下的理想,每年正月十五都讓人按照萍實的模樣製作食物,逐漸變成了後來的元宵的模樣。

二、元宵節的習俗--吃元宵

吃元宵是元宵節最為重要的習俗,但元宵起初的模樣和現在並不相同,也經歷了一個演變的過程。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早在南北朝時期的元宵節,當時人們吃的元宵是含有肉和油的肉粥,想必當時人們也並不稱之為“元宵”吧。

一直到唐朝時期,一種類似於蠶並且帶餡的麵食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之上。這種食物才初具元宵的雛形。

最後到宋朝時期,人們才開始用糯米粉製作元宵。但是那時候的元宵個頭很小,就像珍珠一樣漂浮在水面之上。那時候人們將其稱作“浮圓子”或者是“湯圓”。

到了現代,元宵節的食物由於南北地域的差異分為兩類。一類是元宵,另一類則是湯圓。很多人都不能分清楚元宵和湯圓,甚至有人一度認為個頭大的是元宵,個頭小的是湯圓。

其實湯圓和元宵在製作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湯圓是用黑芝麻或者是白糖做餡,然後用糯米制作的麵皮包起來,其含水量比較高。

而元宵則是將餡料切成小塊之後噴水,放進容器之中滾動,就像滾雪球一樣製作而成。因此元宵的味道比湯圓更為勁道。

結語

吃元宵的習俗流傳了上千年,一直到現在,人們依舊有在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其實無論是吃湯圓還是吃元宵,都表達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於家人團聚的期盼。希望我國的傳統節日能夠更好地為後世人所繼承,也希望這些節日的來歷和習俗能夠為大家所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