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草根皇帝"劉邦:一生寫詩2首卻力壓乾隆4萬首,成千古絕唱

自古以來不乏才情兼備的帝王,唐後主李煜便是其中之一,他所寫的詞可以堪稱花間派的代表而流傳於後世。而在寫詩上能以數量居最的莫屬乾隆這位皇帝了,他的“作品”達到四萬多首,按理說以這樣高產的帝王總能夠有幾首膾炙人口之作流芳於世,顯然並沒有。

唯一的一首《飛雪》上了小學課本,結果這首詩最後一句的點睛之筆還是在別人的修改之下完成,事實證明乾隆治國要遠勝於他的詩作。然而讓人想不到的是,素有“文盲皇帝”之稱的劉邦,一生只寫詩2首,卻力壓乾隆4萬首,成為千古絕唱,那麼是哪兩首詩呢?

草根皇帝善攏人心

劉邦屬於大器晚成之人,農民家庭出身卻不愛勞動,因此經常遭到父親的訓斥,而他卻渾不在意,仍舊我行我素,他少年時期的心裡偶像是魏國公子信陵君魏無忌,為人仁愛寬厚,禮賢下士,這為他以後的人生走向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事實證明他也確實如此所為。

所以少年時期的劉邦就喜愛廣交朋友,甚至還到曾是信陵君門客的張耳那裡作客,兩人相談甚歡,在此期間劉邦又學到了不少“結友論”。到了中年時期劉邦憑藉自己的人脈混上了泗水亭長的職位,從一個街頭小混混能坐到這個職位,他的父親已經很知足了。

然而,劉邦卻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史記》中記載: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當他看到秦始皇威武的出行儀仗時不由得感嘆,這才是男人應該有的樣子,因此他又把秦始皇當成了自己的學習榜樣。

時逢機緣,劉邦的學習榜樣秦始皇去世,之後兒子胡亥繼位把秦朝弄得一塌糊塗,農民紛紛組織起義,劉邦也隨機混入了起義大軍之中,由於人緣好而被推為沛縣縣令,因此很長一段時間都尊稱他為“沛公”。

之後劉邦就開始禮賢下士籠絡人才,手下文官武將日漸雄厚,敢與霸王項羽一決雌雄。項羽雖然家底雄厚、武力值過人,但剛愎自用,與劉邦的寬以待人、虛心向學來講,更多人會傾向於劉邦,因此項羽不久之後在劉邦設計的四面楚歌之中自刎於烏江河畔。

劉邦這個草根皇帝本來不學無術,但善於籠絡人心,沒文化不可怕,怕的是沒有高瞻遠矚的眼光,俗話說得好,格局決定一個人的視野,顯然劉邦把人心這一塊拿捏得死死的,為自己順利登基鋪平了道路。

打江山易守江山難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史稱漢高祖,對於那些鞍前馬後追隨他一起打下江山的兄弟們,劉邦也可以說是做到了仁至義盡,分別都封了異姓王,只是很多異姓王並不安分,甚至在想劉邦不過是坐帳軍中的無用之人,天下還是靠他們廝殺打拼出來的。

於是,這些異姓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起獨立的小王國,實施軍政自己說了算的管理政策,劉邦眼看著尾大不掉,一個個都不聽自己的指揮,便開始打算消除異姓王,彭越、韓信等異姓王皆慘死於帳下。

後來淮南王英布也起兵造反,這時的劉邦身患重病,但他仍然為了解決心頭大患而抱病親征,因為英布的實力較為強悍,不但本人驍勇善戰,在人氣上也不遜色於劉邦,所以劉邦必須親征提高軍隊計程車氣,才有打敗英布的勝算。

最後劉邦平定了英布,在凱旋的途中經過老家沛縣,在這裡他擺了宴席招待曾經的好友和長輩,酒醉之後,劉邦即興吟唱了一首詩:“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首詩表達出了劉邦對管理國家現狀的擔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曾經出生入死的兄弟在功成名就時卻起了異心,他擔心誰能為他守住這片江山而感慨萬千。寥寥幾句,豪氣之餘更道出了他這位皇帝的悲愴之心,而這首詩也因真摯複雜的情感而流傳於後世。

皇帝也有無奈之處

劉邦稱帝后,呂雉被封為皇后,他們的兒子劉盈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太子,但隨著年齡的增加,劉邦發現太子的性格過於軟弱,再加上劉邦對小妾戚夫人格外寵愛,因此對戚夫人的兒子倍添好感,到了晚年時,劉邦便產生了廢太子劉盈、立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劉如意為太子的想法。

而呂雉自然不會善罷甘休成為砧板上的魚肉,她深得劉邦的“真傳”,在拉攏人心上做得非常優秀,當年為劉邦效力的兄弟們都向著她這位嫂嫂說話,並且還給她出主意,讓她搬出“商山四皓”為其現身說法。

“商山四皓”是當初劉邦也沒有請動的四位大神級人物,卻非常給呂雉面子出山了,於是在四位大神的助攻下,呂雉達成了心願,兒子劉盈繼續穩坐太子之位,而劉邦總感覺對不住戚夫人,在戚夫人淚水盈盈的舞姿下,他伴唱了一首詩。

“鴻雁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言外之意就是太子的翅膀已經硬了,你能把一隻可以四海翱翔的鴻雁怎麼樣呢?從那之後便再也沒有提出廢嫡立庶之事,但從這首詩中完全可以看出劉邦身為皇帝也有他的無奈之處。

小結

劉邦文化水平不高,可以說是一位“文盲皇帝”,以他的文學素養自然無法做到乾隆皇帝那樣隨口就來的創作。但事實證明,乾隆的詩基本屬於“打油”之作,缺乏情感上的細膩,而寫詩的最高意境就在於動情而發。

劉邦一生只寫詩2首,卻成為千古絕唱,因為每首都是發自於內心的真實情感,所以,詩不在多,而在於“真”。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