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推出午門斬首隻是戲說,真實刑場比這裡更可怕,電視往往最糊弄人!

“午門斬首”一詞在古裝影視劇中經常出現,這是對罪行深重之人最大的懲罰。我們知道,午門指的是紫禁城的正門,難道那時候可以在紫禁城的正門口處死罪犯嗎?

這裡,我們先來介紹一下午門。

午門由墩臺和城樓組成,其平面呈凹字形,形成了一定的規制。墩臺是磚頭砌成的,中間有五個洞口;城樓有三個門,左右邊分別是掖門,這樣的建築被稱為“明三暗五”。那時候,臣子們從東門出入,貴族從西門出入。午門的兩個掖門只在朝會時開啟,文武百官由此進入大殿,參政議事。

當然,中間的門只有皇帝可以使用,這是尊貴的象徵。而且,這扇門的道路是用青白石鋪成,它正對著永定門,一直通到鐘樓和鼓樓,是紫禁城的中軸線,尊貴的象徵。

此外,還有兩種人可以從這道門透過:

第一種是皇帝娶的正宮皇后,結婚時的喜轎必須從正門進入;

第二種是高中的學子,殿試前三甲可以從這道門出宮。

城樓上還有一正殿,其長度有九間房那麼長,寬度有五間房那麼寬。這裡的“九、五”是很有意義的數字,“九”是陽數中最大的那個,“五”是陽數中的中位數,兩個數字合併在一起,則是形容“九五之尊”。這說明,此正殿就是皇帝住的房子。

在午門前有一廣場,難道古人所說的“午門斬首”就是在這個位置?

其實,不管是明朝還是清朝,都沒有在這裡斬過誰的頭。因為,這片廣場是國家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不可能成為處決犯人的場所。其實,明朝處決犯人的地方位於西市,清朝處決犯人的地方位於菜市口。都知道,自先秦開始,國家對於死刑的執行非常謹慎,一般都得等到秋季。之後,再經過複審才可以執行死刑。所以,現實中並沒有“推出午門斬首”這樣的劇情,畢竟,太過草率了。

其實,每年的臘月初一,在午門廣場則會舉行“頒朔”大典,即:釋出第二年年曆的儀式。這場大典是由皇帝親自主持,代表皇帝對臣民的重視。還有,這裡也是皇帝接受“獻俘禮”的地方,大軍凱旋,帶回的戰俘,皇帝會登上午門城樓,接受戰俘的投降,以顯示自己的恩德。所以說,“獻俘禮”在當時也是相當盛大的一個儀式。並且,在“獻俘禮”舉行之前,禮部會做好佈置,將午門到天安門的外圍均佈滿皇帝的儀仗,包括樂隊、仗馬、步輦五輅寶象等。

在大典舉行時,皇帝會身著龍袍,從宮裡坐輦車而出,來到午門。當皇帝登上午門之後,鐘聲會立即鳴起,樂聲隨即響起,大家將目光聚集在皇帝身上。隨後,刑部官員連同禮部的官員,將戰俘押送到午門城下,向皇帝行跪拜之禮。皇帝會說一聲:“拿下!”然後,這句話由身邊的兩位功勳傳出,再由四位大臣傳出,直至三百六十名將軍齊聲高喊:“拿下!”

這句話震耳欲聾,只為彰顯王朝的威嚴。

戰俘被皇帝“拿下”後,則是交給刑部處置,並不是立即處決。如果,皇帝說出“赦免”二字,戰俘便可以免除死罪。而皇帝這樣做,也是為了彰顯皇家的恩德,是文明國家對野蠻部落的勝利!明朝的皇帝特別喜歡這種威嚴的儀式,而清朝的皇帝相對平和一些,並不太注重“受俘”的儀式感。

清朝的康熙、雍正皇帝,都曾在午門城樓上接受過戰俘的投降,而乾隆皇帝更是四次登上城樓接受投降,並且,還特意寫了一首受俘詩,至今留在了那裡:

函首霍佔來月竁,傾心素坦款天閶。理官淑問寧須試,驃騎窮追實可臧。西海永清武大定,午門三御典昭詳。從今更願天斯事,休養吾民共樂康。

那麼,“推出午門斬首”到底是怎麼謠傳出來的呢?

筆者認為,這是將古時兩種行刑方式混在了一起。在中國古時的軍隊中,將軍擁有特殊權利,可以立即處決那些違反軍規、不服從命令的將士。通常,他們都會將這些人“推出轅門斬首”,以警示眾人。三國時期的馬謖,因為丟失了街亭,被諸葛亮推出轅門斬首。明朝時期,戚繼光的義子違抗軍命,擅自改變作戰方略,致使軍隊慘敗。無奈之下,戚繼光只能將其推出轅門斬首,以儆效尤。

其實,午門外的廣場確實也執行過一些刑罰,但只是“杖刑”。明朝時期,對於不聽話的臣子,皇帝會將其拉到午門外,執行杖刑。不過,卻不是立即執行的。因為,受刑的大臣會被通知第二天前往午門接受杖刑,錦衣衛會提前做好準備,甚至,到這位官員的府上等待。到了時辰,錦衣衛就押著大臣前往中央御道的東側進行“杖刑”的刑罰。所以,午門外還有一個小房間,就是專門給錦衣衛執勤用的。

在大臣受杖刑時,錦衣衛的軍校會輪流執行杖刑,他們做好熱身後,就開始處決犯人。每個軍校打犯人五下,打完就換人。

然而,杖刑也分為兩種:

一種是“著實打”;

一種是“用心打”。

犯人如果被安排“著實打”,最輕的得半年康復;如果被安排“用心打”,犯人八成是活不下去了。等到軍校打完,眾人則會將犯人用厚布包裹起來,將其舉起後再重重地摔在地上,很多大臣都會因此斃命!所以說,“推出午門斬首”只是戲說,真實的刑場比這裡更可怕。

參考資料:

【《清史稿·卷十一·高宗本紀二》、《錦衣衛與明代皇權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