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山海經:顓頊為何斬斷天地之途使神人永隔?死而化魚婦又是何意?

在《山海經》中,顓頊的祖先在史書所稱的三皇五帝人物中是唯一有源頭的,即

“黃帝——昌意——韓流——顓頊”

,因此實際上是可將顓頊世系合併於黃帝世系中。但是畢竟顓頊是史書所稱五帝之一,且在《山海經》中亦有較繁雜的世系關係,所以這裡將其單獨列出來。

顓頊

要說顓頊做過什麼最驚天動地的大事,在陽Sir看來,

一個是絕地天通,一個是化為魚婦

,那麼其背後究竟有什麼樣的精彩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1)顓頊絕地天通

實際上,“絕地天通”這個詞語並不是出自《山海經》中,完整的故事記載於《尚書·呂刑》之中:“

乃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

。此外,《國語·楚語下》中記載的“絕地天通”之事,則是由《呂刑》中演繹過來的。“

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

有一天,楚昭王忍不住問了觀射父一個我們同樣感興趣的問題:“周書上說的重、黎斷絕天地之通道,到底是個什麼意思?如果沒有這麼做的話,是不是民眾就能登天了呢?”

“周書所謂重、黎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無然,民將能登天乎?”

觀射父就像楚昭王詳細解釋了上古“神民關係”的發展情況,他將其分為三個階段:

1。上古時期人神不雜,所以民眾對於神靈能夠誠心如一,一方面神明能降幅人間;另一方面巫覡能夠將世間民意上達天聽。

2。少皞氏衰落之後,由於九黎亂德,導致了人神雜糅,因此神無威嚴、民不敬畏,以至於民神同位。

3。到了顓頊之時,開始整頓天地秩序,命重“司天以屬神”,令黎“司地以屬民”,將其恢復到之前人神有別的狀態

然後,回到《山海經》中,這個故事就顯得更加生動,更具神話色彩:

顓頊為了要斷絕天和地之間的通路,於是命令重兩手託著天,把天儘量往上舉;又命令黎兩手撐著地,把地竭力朝下按。這樣一來天和地就分得遠遠的了!這麼看來,又似乎有點像盤古了。

絕地天通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樞也。吳姖天門,日月所入。有神,人面無臂,兩足反屬於頭山,名曰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所以,顓頊所做的“絕地天通”難道只是一場“撥亂反正”?

實際上,就袁珂先生所說:“在天地通路沒有隔絕之前,人民自然是誰都可以登天的,而且確實也有天路可通”,但是,你以為普通老百姓也可以登天?

當然不是,只有民中的智、聖、聰、明有特殊能力的才能通天,而他們就是“巫覡”,巫為女,覡為男。作為溝通人與神之間的使者與橋樑(通靈者),他們可以自由地往返於天上與人間。

那麼,

登天之途到底在哪裡?一般來說,名山和神樹自然會是首選

。《山海經》各處都記載了群巫經常性地往來於高山之間,連線神、人。靈山、登葆山、肇山等,這些山雄奇險峻,直達天極,是為登天之梯!當然,諸山之中,名氣最大的當屬崑崙,這裡是群巫上下、群色神所居之地!

建木

有靈山,巫咸、巫即、巫肦、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大荒西經》“

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上下也。”——《海外經》“華山青水之東,有山名曰肇山。有人曰柏子高。柏子高上下於此,至於天”——《海內經》

除了名山,神樹建木也是一種常見的天梯型別,它高達七八百尺,卻無任何枝條,高聳入雲,彷彿天柱一般直通天地之間。其形象在《海內經》中描述的很具象,《淮南子·地形訓》中則說,建木生長在都廣之野,是眾位天帝直達天庭的階梯。

青葉紫莖,玄華黃實,名曰建木,百仞無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

巫覡透過天梯往來,向上將人間民情傳達於天,向下將神明旨意下達於眾,這就是“絕地天通”之前的情況。也就是說在此之前,這些巫覡掌握著“溝通天地”與“代神立言”的獨特本領,又做著制定曆法、救死扶傷之事,在上古社會中擁有這絕對的地位。

巫覡

只是在此時,氏族還未壯大成為部落聯盟,每個氏族均有各自獨立的巫覡。於是,各自的信仰開始碰撞,衝突自然也不可避免,而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人人皆可祭祀,家家自以為巫,出現了

“原始巫師全民化”

的特徵,這就導致“悉享無度,神民同位”的結果。如果人人都能傳達神的旨意,那人間豈不是亂了套嗎?

而從顓頊開始,各個氏族開始整合與趨向聯盟,他意識到這種“

家為巫史

”的混亂狀況必須加以改變,整頓天神與凡人秩序,將神、人隔絕開來,一方面維護天神尊嚴,一方面使民眾專心祭享。

所以他命屬下兩員大臣,南正“重”作為神的代言人,火正“黎”作為人的代言人,從此將各氏族“巫覡”所掌握的溝通神、人的本領完全獨佔,其他巫覡不得妄傳。同時,南正與火正的職官制度也開始建立,重和黎規範曆法與農事,也大大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顓頊此舉,表面上類似於拆掉了人類與天神之間溝通的天梯,實際上這是一場宗教與政治制度的革新,這種政治權力與宗教權力的高度集中,既強化了顓頊的統治地位,也增強了皇帝之後部落聯盟的凝聚力,所以這才是“絕地天通”的真正意義!

(2)顓頊化為魚婦

作為這麼重要的神話乃至歷史人物,顓頊自然也有不凡之處,在《山海經》中就記載了一段關於顓頊死後復生的玄妙記載:

“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甦。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甦。”——《山海經·大荒西經》

關於顓頊死而復生化為魚婦,歷來有很多種看法。有人主張它是草木東枯春生、昆蟲冬蟄春動的寓言;有人認為這是立足於古人太陽崇拜的基礎上,是太陽夕落朝升的象徵。實際上,我們從顓頊本身所蘊含的神性去分析,他自然就具有著復生和不死的特性!

顓頊,為高陽氏,自然不可避免地與太陽相關,帶著熾熱的陽性;而他在五方帝神體系中,又是北方天神,代表著寒冷的陰性。所以其實顓頊自身帶著陰陽二元統一的屬性,故顓頊死而復甦,不過是生命形態的再一次轉化,並不意味著死亡,其本質是不死。

關於不死,其實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考慮,那就是顓頊之子的線索。《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記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有人焉三面,是顓頊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謂大荒之野”

大荒之山,是日月所出入之地,日月交匯之所,有三面之人,他是顓頊的兒子,三面之人擁有著不死的特性,那麼作為父親的顓頊,難道就不能擁有不死的神性嗎?所以,其實顓頊之子——三面人,正是顓頊“死而復甦”的延續,也是其“長生”理念的昇華!關於顓頊的神話故事,頗為生動和有趣,其真正意義更甚於神話本身。

看靠譜神話,漲正經知識~如果你也喜歡山海經中的故事,記得關注、點贊、分享。

也可以留言與陽Sir討論,說不定你的想法就是陽Sir下一篇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