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為了讓手機後蓋可以彰顯你的心情和個性,vivo向上帝借了一束光

大概十幾年前,當一道道劃痕出現在蘋果iPod光亮且不耐劃的背蓋上時,有大量的粉絲跑到網上跟蘋果公司CEO喬布斯抱怨。

但喬布斯就是喬布斯,他說出了那句經典的話:這意味著世界上每一臺iPod的劃痕都是獨一無二的,體現著每位使用者的個性。

把劃痕說成個性確實有點勉強。但喬布斯應該沒想到,十幾年後,光面的手機後蓋確實成了手機廠商設計師們在個性表達上競相追逐的元素。

而為了讓S10系列使用者感受到手機後蓋的個性表達,vivo決定向上帝借一束光——vivo S10“綺光煥彩”應運而生。

常規下的vivo S10 Pro“綺光煥彩”配色是泛著橙色光感的冰藍色:

當藉助陽光照射一段時間後,它變成了乾淨純粹的“克萊因藍”:

挑戰化學分子世界

這種變化的原理源自vivo S10 Pro採用的光致變色後蓋。

vivo一位產品經理稱,vivo S10 Pro後蓋上採用了新型的光致變材料,經過戶外紫外光照射後可以變換色彩,且紫外光越強,顯色越快。

此前品玩曾介紹過電致變色的技術原理,光致變色顧名思義,其實就是由電轉為光,對顏色施加可逆變化。

看到這裡,如果你平時戴眼鏡的話,大概會想到:這是不是平時戴的變色眼鏡?

簡單普及一下,當你戴著變色眼鏡片從屋內走到室外,透明的鏡片會變成深色的鏡片,而當回到沒有紫外線的環境時,它將會緩慢恢復到原色以及原有的透光率。

體現在化學分子世界裡,這是針對特定波長的變色反應,鏡片本身由玻璃或包括聚碳酸酯在內的塑膠製成,而變色效果則是透過在鏡片中新增化合物,此類物質在沒有被紫外光照射時對可見光是透明的,當被紫外光照射時就會起化學反應,生成結構和光譜效能不同的產物,最後呈現出深色。

由於可以透過光照強度激發判定反應速度和顯色程度,所以除了變色鏡片,在一些大國重器類似的國防專案中,可塗在飛船外部用於測量輻射強度,在一些尖端科技如顯微鏡光儲存器件、生物靶向劑等產品中也有所應用。而它在生活中的應用,大致包括經過紫外線就變色的智慧窗,比如中國石化儀徵化纖還做過變色化纖,這種材料還加工出了變色跑鞋。

這裡也可以看得出來,光致變色的場景應用其實還在摸索當中,國內外的研製和應用也都處於基本理論和嘗試階段。這背後最主要的原因有兩點:在技術上,光致變色材料的研究涉及到合成化學、材料、電子、光化學諸多學科交叉領域;在應用上,尋常生活中,也僅有一些時尚領域才可以大膽突破。

雖然此前不少廠商已經在手機後蓋上紛紛做文章,AG玻璃、磨砂以及晶鑽等工藝層出不窮。但將光致變色應用到手機後蓋上,vivo S10系列還屬首次。

溫暖與冰冷之間

但這並不意味著把它放到手機上就會很簡單。

眾所周知,人們每天攜帶的手機,其實已經成了這個世界上最精密的裝置之一,而把這種變色技術應用在如此輕薄的裝置之上,工序自然複雜。

據品玩了解,其實之前已經有很多廠商在內部探討過將這項技術應用在手機顏色與設計體系中,但因為並未找到相對成熟穩定的方案,沒有大膽向前。

vivo產品經理韓伯嘯稱,vivo光致變色工藝其實從vivo X27系列開始就著手研發,歷經3年多時間,換了不知道多少個方案終於得以在vivo S10上實現了。

全新一代的vivo S10 Pro,在產品規劃的大方向上將機身重量和厚度的極限分別控制在了173g和7。29mm左右,強調手感極佳、機身極致輕薄,所以加入這種元素之前,率先要考慮的就是vivo S10系列的輕薄屬性。

變換後的色彩呈現出一種沉靜深邃的藍色,這一顏色被稱為克萊因藍,在1958年由法國藝術家伊夫·克萊因創造而來。

vivo設計師稱,顏色變化的靈感來自於日落前的浪漫時刻:天空到地平線的顏色,從粉藍漸變到深藍的這幾分鐘,也是風光攝影師最鍾情的黃金時間。

橙色光感代表溫暖,而克萊因藍視覺上冰冷,與前者搭配,擁有強烈的衝擊感。在炎炎夏季,會給人有一種清涼寂靜的感覺。

也正是為了透過視覺展現這種藝術設計的手法,vivo在S10 Pro後蓋中加入了一種變色有機物,即一種新型光分子開關。

與無機變色材料相比,新型有機變色材料更容易進行分子設計,顏色變化種類多、變色響應也更快、穩定效能強且使用壽命長。但挑戰在於滿足所有理想條件下的變色材料需要經歷七個步驟合成,且僅有0。015%的產出率。經過一年的時間,vivo才找到了行業中最頂尖的廠家,聯手攻克技術難題。

而克萊因藍本身的顏色特性,即表現出的藍色純度極高,在調色過程中也需要改變看不見的有機分子結構,“這個過程總需要一點‘運氣’”。設計師稱,每一次從調色到最終效果,週期也都需要兩個月,而每次相遇也都會引發獨特的反應。

為了改善分子結構的“變色和褪色時間”,vivo材料工程師團隊也對分子結構進行了數十次“改造”,實現了戶外光線下僅需要兩到三秒時間顯色。

這些僅僅意味著:0到1的過程完成了,量產的難度才剛剛開始。

vivo工程師稱,與業界常用的無機物上色材料相比,有機物變色材料面臨工藝上的極大挑戰:比如溶質與溶液的比例需要精確配比,否則就會出現溶質析出等問題,表現在官感上就是顆粒感以及變色效果不佳。

工序的最後,也要同時滿足手機量產的上色效果、儘量去縮減S系列手機厚度,光致變色最後也要符合嚴苛的測試場景:比如溫差變化場景、跌落防摔以及結構和訊號相關測試等。

最終,這部光致變色手機得以誕生。